《曹冲称象》说课稿
《曹冲称象》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曹冲称象》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记述了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体重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启迪。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才”强调了曹冲的年纪小,“到底”强调了称大象的难度和大臣们的好奇心。
这句话出自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曹冲称象》,是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的,又名《称象》。由梓君、陈亮、杨海波、左小群共同参与朗读。本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
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曹冲称象》这篇文章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经典的历史故事。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爱动脑筋想出了秤大象的办法的故事。全文围绕“称象”这一中心,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叙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大胆表达的品质。
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把象拉上来,往船上加石头,一直加到船沉到记号处为止。称一下船上的石头有多重。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 [1-2] ,是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的 [3] ,又名《称象》 [4] 。由梓君、陈亮、杨海波、左小群共同参与朗读 [5] 。本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着点点头。
曹冲称象:有一次,吴国孙权送给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十分高兴。大象运到许昌那天,曹操带领文武百官和小儿子曹冲,一同去看。曹操的人都没有见过大象。这大象又高又大,光说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么粗,人走近去比一比,还够不到它的肚子。曹操对大家说:“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课《曹冲称象》教案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曹冲称象》是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的课文,是根据《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改写的,又名《称象》。由梓君、陈亮、杨海波、左小群共同参与朗读。本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动脑筋想出了称大象的办法的故事。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
可以说一些适合孩子们听的寓言故事,例如: 1.《乌鸦和狐狸》:讲述了狐狸用谎言骗取乌鸦美味食物的故事,告诉孩子们要警惕谎言,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有史以来,子继父业就是一种普遍现象了,在艺术方面,尤其如此,毕竟,这是一门技术活,没有接触过的人,往往都是万事开头难的。
可以做一个大象称重翘翘板,大概意思是利用杠杆原理,让大象站在一端,另一端用物品,等物品和大象重量相同时,再将物品的重量相加,便可算出大答象的重量。将大象用钢索绑定起来,然后利用吊车的滑轮,在钢索的另一头系上大筐,在筐内放入重物,重量相等时,就会平衡。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教学反思 篇1 《称象》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一篇课文,它描写了只有七岁的曹冲在听取了众官员们的议论后,积极思考,想出了一个十分巧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4课第三单元课文内容
)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用“果然”造句,体会“果然”的表达效果——表明了曹冲称象的办法可行,“果然”是指在意料之中。)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ba^2 a^2等于(1 b)a^2。 这道题用到了等量代换。 历史上的“曹冲称象”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相互代换。
第二步:找个大点的毛绒玩偶当做大象。 第三步:找个洗脸盆当船。 第四步:找来实木的积木当石头,再准备个电子秤。 接下来,曹冲怎么做的,带着孩子做就好了。
在当时那个朝代,曹冲称象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了。在现代可以用水的密度来计算重量的方法、电子磅等现代的技术。曹冲提出了称象的方法,分 3个步骤: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把大象赶下船,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画线处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曹冲称象的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在船身下沉的地方画上线。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身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称船上石头的重量。
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文原文
曹冲称象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
“曹冲称象”的意思是称赞曹冲幼时过人的智慧。年龄不在大小,关键是遇事要善于观察,开动脑筋想办法,小孩也能办大事。
原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译文:曹冲年龄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属下这件事,但他们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实际上,聪明的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划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的解决。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课文原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方案: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重难点,关键:
1、识字、写字。
2、弄清曹冲是怎样称象的。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
2、教师:象有多重?现在称象不是难事,可在古时候,这确实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好办法。
二、自由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教师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指名反馈。
三、读文,体会称大象的难度
1、找出描写大象的语句。
2、指导感情朗读,体会大象的大和重。
3、教师:见了这么大的象,这可怎么称呢?我们先看看官员们是怎么说的。
四、了解官员的想法,衬托曹冲的聪明
1、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官员们想出哪几种方法?
2、学生交流,这些方法行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情景。
五、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
3、总结全文,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教学过程:
一、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大家一起读一读。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说一说。
3、官员们都说了些什么方法?
4、可是这些方法都不好,这时候,曹冲想了一个好办法。
二、读文实验,了解称象的过程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
3、引导讨论:
(1)曹冲的办法好吗?
(2)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三、总结全文,启发学生
1、读文后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2、应该学他什么?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指名读一读。
2、用生字组词。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双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