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怎么解释?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出自明代戚继光诗《韬钤深处》。海波:海上的波浪,这里指倭患,因为当时倭寇经常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意思是:我的意愿并不是封侯拜相、获取功名,我一心想的是早日让海上的倭患平息下来。
“海波平”指的是平定倭寇“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为,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全诗为:《明·戚继光·韬钤深处》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表达了一种对权力、地位的不追求,而更重视内心平和、世界安宁的愿望。解释如下:封侯非我意:这句话表达的是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泊。作者不渴望通过功绩或其他方式获得封侯的荣耀,这并不是他内心真正追求的。但愿海波平:这句话表达的是对世界和平、安宁的渴望。
封侯非我意:这句诗表达了戚继光对于功名的不在意。他参与战争、建功立业并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封侯爵位,而是出于更深的情感和动机。2. 但愿海波平:这句诗展现了他希望国家安宁、海防稳固的美好愿景。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名将,他深知边疆安稳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是十九岁的戚继光在读兵书时于空白处无意中写下的。也许,这种很随意的创作真正反映了戚继光的理想。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中"封侯"和"海波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出自明代戚继光《韬钤深处》,原文为:小筑暂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海波平”指的是平定倭寇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生活中常常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面对,保持内心的平静。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起伏不定,但最终会平静下来。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明代戚继光的《韬钤深处》。大致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意思是:封侯拜爵并不是我的真正意愿,我只希望国家的海域平静安宁,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志在国家安稳的情怀。详细解释如下:封侯非我意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泊态度。在古代中国,封侯是一种极高的荣誉,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但愿海波平”出自哪首诗?原文是什么?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意思是戚继光看兵书一直看到天黑,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看兵书的感想和体会,直到满天星辰,宝剑也是横放在身边,不敢有丝毫懈怠,随时准备上阵杀敌。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解题过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戚继光写的。戚继光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他在抵御外敌、保卫国家安全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被后人铭记并传颂其事迹。这句话“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戚继光的心态。他对封侯爵禄并不执着追求,更看重的是国家的安定与和平。
意思是作为一个守卫海疆的军人,我所立下的军功,不是为了封候,只要能够守卫海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在现代社会,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寓意更多地被解读为一种不拘泥于权势和地位的精神,反映了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由、平等和简单生活的态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愈发旺盛,但同样也面临着压力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回归内心深处,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去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期写下的诗作《韬铃深处》,"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体现了一个"横戈马上"的将军在抵御外侮战争中所表露的伟大人格国亘和嵩高的思想品质。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出自明代戚继光的《韬钤深处》。大致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
2、这句话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告诉我们应该是我们要具有保家卫国、不慕荣利等良好品质。
美丽的海滨小城山东烟台蓬莱是传说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人杰地灵,不仅有流传已久的仙道文化,在现实中更是人才辈出。其中最让蓬莱人称道的便是戚继光,在蓬莱人心目中,戚继光不仅是流芳千古的民族英雄,也是蓬莱人的骄傲。
戚继光生于明朝嘉靖七年,山东登州(今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人,是明朝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来到蓬莱,一定要去戚继光的故里看一看。
戚继光故里位于古登州府城中心地带,这里青石铺路、绿树成荫,是胶东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共分为四部分:戚家牌坊、戚继光抗倭事迹馆、戚府、表功祠。自戚继光五世祖戚斌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起,历代戚氏族人皆聚居于蓬莱,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了弘扬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蓬莱市于二十世纪末对戚继光故里进行了保护性的开发建设,2000年全部竣工并对外开放。
明朝嘉靖年间,国家东南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临危受命,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奔赴抗倭前线,参加保国卫民的战争。戚继光抗倭十三年间,建戚家军,创鸳鸯阵,提振水师,追歼倭寇,“计全胜八十余战”,威震海疆,勋垂东南。戚继光不仅擅长陆战,也精于水战,更创造性地指挥水陆协同作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海陆战神”。
在戚继光抗倭事迹馆的墙上挂着一些漆画,这些漆画展示的是明朝几场著名的抗倭战役,其中要数“横屿之战”和“台州大捷”最为有名。
“横屿之战”是戚家军福建抗倭的第一场硬仗。戚家军巧妙地运用潮汐涨退的自然规律打了一场漂亮的歼灭战,一举攻下横屿岛,并以端了倭寇在福建宁德的老巢而胜利收官。“台州大捷”是戚家军浙江抗倭时的一次经典歼灭战,此次战役中,戚家军九战九捷,以仅阵亡20人的代价歼敌5500余人,以1比275的作战纪录创造了冷兵器时代难以逾越的战损比神话。经此一战,浙江倭患基本肃清。
戚继光的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思想在当时及后来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发生于公元十六世纪末的“露梁海战”(当时戚继光去世已四年)。这场海战,明朝政府派兵抗日援朝,中朝联军以800艘战船出战,共俘获日舰100艘,烧毁200余艘,几乎全歼日军,取得海战大捷。“露梁海战”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海洋战争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极大地影响了当时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露梁海战”之所以大获全胜,就与戚继光用毕生精力研习水战,创造性地提出水陆协同作战密不可分。“露梁海战”中明朝军队的很多将领都是戚继光的老部下,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给后世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军事财富。
在长期的反侵略战争中,戚继光发明改进了许多新的武器,还创造了许多新的阵法。戚继光兵器馆里陈列了一些戚继光创造和改进的冷兵器和火器,如弓箭、狼筅、钯、鸟铳、无敌大将军炮(是戚继光参考佛郎机铳改制而成)、虎蹲炮等。明朝的火器能够达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巅峰,乃至于引领了当时整个世界火器改良的潮流和先锋,戚继光是功不可没的。除了兵器之外,戚继光还创制革新了诸多战术阵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鸳鸯阵”了,这个阵法不管是士兵还是武器,都能够做到两两相对——把长短的结合、攻防的结合、前后左右的结合都发挥到一个极致。“鸳鸯阵”一经使用,很快就成为集防卫、击杀为一体的有效小兵团作战模式,戚家军是如虎添翼、所向无敌。以“鸳鸯阵”为基础,还演变出了“两仪阵”“三才阵”等不同形式的阵法。
青年戚继光在登州及登州卫任上的诗文多是借写景写事来抒发胸臆或提高士气,字里行间充满了铿锵之音和励志之意。透过这些诗文不难看出一个刚过舞象、弱冠之年的有志青年,于四品偏裨之位心怀鸿鹄之志,强烈渴望展示军事才华和保家卫国之意。戚继光在晚年的诗中提到,在行军之中若遇阴雨天气客居外地之日,他会写些忠义激昂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忠君爱民的情怀。
止止堂东侧展示的是戚继光小时候读书的场景,墙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蕴藏着戚继光成长励志的故事。
从止止堂出来,是戚继光与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再往后走就是孟诸书屋。戚继光晚号“孟诸”,这里是他晚年读书写作、整理诗文信函的地方。明朝万历十三年,戚继光因为久劳成疾,上书请退,明朝政府批准了他的要求,允准他回乡养病。书房里展示的一尊塑像就是晚年的戚继光在书房中潜心整理公文函牍的情景。明朝万历十五年十二月,戚继光突然病发,病逝于蓬莱故里。戚继光一生转战南北,四十余年戎马倥偬。他不仅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抗倭名将,而且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也卓有建树。他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在中国古代十大兵书中独占两部,堪称军事典章中的瑰宝。同时他又是一位充满激情、才华横溢的诗人,著有《止止堂集》等诗文集。戚继光集抗倭名将、军事理论家、将帅诗人于一身,功盖千秋,名垂万世。
戚继光17岁世袭军职时就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誓言,历经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代朝堂,屡建奇功,被誉为“三朝虎臣”。晚年在北方戍边时,他遥望京城又写下了“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诗句,可以说是戎马一生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