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是昏君还是明君(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恍惚一瞬苦相见 诗词大全 25

宋真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皇帝?看看他做的这些事儿就明白了

赵恒对王曾上次拒任会灵观使一事一直有些想法,他虽然不是一个明君,但也不是一个大浑蛋,所以并没有把王曾怎么样。 这次王钦若旧事重提,他也觉得这两个人实在是难以共事,于是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免去王曾的参知政事,下放到南京去。 赵恒因皇子受益年纪渐大,自己又经常患病,下诏立受益为太子,改其名为赵祯。

因为在历史上封禅泰山的都是千古明君他想用这一个行为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英明。

宋真宗是明君。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

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朝著名的“咸平之治”就是由他发起的。他执政初期,是一个勤于政务、报国报民的好皇帝。他任命了明智的部长听取他的意见并反思他的错误决定。但后期他不考虑政事,还任用反派给带来麻烦。在宋真宗·赵恒统治期间,他做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那就是“单源之盟”。

宋真宗赵恒是明君还是昏君,最大的争议焦点在于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朝,双方军队在澶渊之战后缔结的议和盟约。当时宋朝在澶渊大战中取得了胜利,按理来说尽管两国议和,宋朝也应该是受益者,但是最后宋真宗却答应了每年向辽朝缴纳岁币三十万岁币的要求。

宋真宗赵恒在前期是贤君就是因为他坚持民本思想,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百姓安居乐业,社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自然被称赞为贤君,在后期的时候,因为取得了较大的功绩而沾沾自喜,听信谗言,要建立“东封”以告诉上天,从而获得长生不老,后期的时候不顾民生,大肆挥霍,导致民不聊生,被称为昏君。

宋朝时哪几个皇帝是明君?

看你的明君是怎么定义的。如果是以儒家方式来定义,赵匡胤、宋仁宗等都是明君。如果以占据90%以上的普通老百姓来定义,宋朝没有一个是明君。

可以归入昏君至于宋恭帝、宋端宗、宋末帝这三个都是属于末代皇帝,宋恭帝四岁继位,在位三年。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结果蒙古人还是打过来了,五岁的宋恭帝当了俘虏。宋端宗在位两年,死去的时候才九岁。

宋真宗是继宋太宗赵光义之后,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其在位期间勤于政事,统治稳固,社会经济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其在位初期甚至还取得了咸平之治的历史成就。按理来说,这样的君主应该算是一个好皇帝了,又为何有他是明君还是昏君这一问呢?宋真宗赵恒是明君还是昏君,最大的争议焦点在于澶渊之盟。

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是个有作为的明君。宋真宗赵恒继承皇位,成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开启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统治。宋真宗在位初年,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个非常繁盛的局面,史称“咸平之治”。然而,咸平之治却与宋真宗关系不大。

其五,大宋朝守成之君,真宗赵恒。宋真宗在位25年,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1004年,辽国入侵宋,宋朝大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

赵匡胤死于斧声烛影,赵光义到底是不是凶手?

“斧声烛影”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取得了皇位继承权一事。

有关隋文帝和独孤皇后的故事,前几年被一部《独孤天下》演绎得淋漓尽致。电视剧咋样,我没看过,不做评价。

赵祯(1010年5月12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

谢谢你对我的邀请,真的非常感谢!因为你的问题与描述,和我很有缘分。我喜欢宋史,从小苏轼就是我的偶像,我一直深受苏轼的影响。

首先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因为发动兵变才得以黄袍加身,一开始它是后周的一位臣子,发动兵变后夺取了柴宗训的江山,并且还将国号改为“宋”。

宋太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是个有作为的明君。

宋真宗赵恒继承皇位,成为北宋第三位皇帝,开启了长达二十五年的统治。宋真宗在位初年,北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出现了一个非常繁盛的局面,史称“咸平之治”。

然而,咸平之治却与宋真宗关系不大。这是因为宋真宗继承了宋太祖、宋太宗的遗产,另外由于宰相李沆、寇准等名臣的辅佐。

宋真宗有一个传诸后世的良好的廉政理念:

他颁布了告诫百官的《文武七条》清心,要平心待物,不为自己的喜怒爱憎而左右政事。奉公,要公平正直,自身廉洁。修德,要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务实,不要贪图虚名。明察,要勤于体察民情,不要苛税和刑罚不公正。

勤课,要勤于政事和农桑之务。革弊,要努力革除各种弊端。这《文武七条》均是廉政之举,是统治者的苦心孤诣的安排,也是老百姓们的热切期望。在宋真宗看来,“清心”“修德”就是廉政的源头,就能实现“德治”。

宋太宗是明君。他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生平事迹

赵光义注重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其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替换宋太祖朝的大臣。此外赵光义还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和张美等,将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赵光义扩大科举的取士人数,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宋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科举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续统一事业。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压力下,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的吴越钱氏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标签: 明君 宋真宗 赵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