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找隆中对的原文和翻译?
【隆中对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 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於诸葛亮.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
建安十九年(214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于成都,刘备解放益州后,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总理国家大事。他充分信任和依靠蜀地人民,采取抚慰人民政策,使人民安居乐业,在蜀地树立起威望。
三顾茅庐的课文原文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隆中对原文】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阨远近,上将之道也」。汉末,刘先主在新野,三往求计於诸葛亮。
原文: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而不可屈致也。
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隆中对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隆中对(陈寿)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译: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欢吟咏《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译:(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当时的一般人不承认这一点。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译文: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三顾茅庐隆中对翻译及原文如下:译文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相比、乐毅,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颍川(河南禹州)的徐庶与诸葛亮关系甚好,说确实是这样。适逢先帝刘备驻扎在新野。
隆中对翻译及原文如下: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隆中对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亮:臣不才,愿借一角平生之志,与丞相共图霸业。刘备: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卧龙先生,你可愿意效劳于我?诸葛亮:愿效犬马之劳。刘备:你我之间,不必说这些客套话。你可愿意为我出谋划策?诸葛亮:愿为丞相效死力。刘备:好,好。今天我就收你做义士。
隆中对的名句好多。比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后面的看情况,不一定有】 唐雎不辱使命吗。。“布衣之怒。。。
诸葛亮亲自在田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赞同这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与诸葛亮友善往来。
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问题二:三国演义隆中对全文 隆中对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第三十五卷,蜀书五,诸葛亮传。
当时刘备在荆州。访问襄阳司马徽,司马徽说:“凡夫俗子,怎么能洞察时务,有才的的人才是洞察时务的人,这里有伏龙和凤雏”刘备问都是谁,司马徽说‘’诸葛孔明和庞士元庞统。‘’徐庶在新野拜见刘备。徐庶对刘备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尊去拜访他。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
闲来无事读了一篇诸葛亮的隆中对
分类: 文化/艺术
问题描述:
最后一句: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那请问,以当时猪哥的思想肯定是复兴汉室,刘备则是一个霸王,那如果真成功了,刘备和东汉政权势必闹翻,诸葛亮会站在哪一边
解析:
当然是站在刘备那边拉,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不可能会想到日后可能会出现这个矛盾,可是他仍然出山辅助刘备,这说明他肯定会跟着刘备走到底的。
但是当时诸葛亮为什么要说“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其实这句话的重点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因为诸葛亮知道刘备的策略是以德服人,以仁义服人,所以诸葛亮是不可能一下子就叫刘备站在和东汉对立面,取汉而代之的。原因之一,刘备当时可能还没有这么大的野心,更加没有这个实力;之二,刘备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可以顺应民意,令天下人归心。
至于假如刘备成功地灭了曹操和孙权之后,那是肯定会取汉而代之的,就算他不这么干,东汉的皇帝也必将迫于形势,从而主动退位让贤的,否则刘备也会逼迫他下台的,反正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到时候历史就会记载着,东汉皇帝让位于刘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