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意象(怀古和咏史的区别是什么?)

柠檬花盛开 古文典籍 15

紧急!!!咏史诗(怀古诗)常表达哪些情感?通常使用什么意象?通常用什么手

借古代事件议论政治得失,君王作为(昏庸无能等);追慕前朝,以史为鉴;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往往是怀才不遇,亡国之痛,人生苦短)。意象,这个就比较多了,历史人物,山川形胜,要针对不同的诗而言。常用手法用典、比兴、对比,其中比兴手法比较多。

对比失落型 此类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史,意思是历史。往往指一处古迹或者古人、古事,咏史怀古类诗词总是抒发和特定古迹相关的古人、古事的感慨。 咏史怀古又常常和登临这样的行为结合在一起。

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咏史诗常用表现手法: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鸿雁:《汉书·苏武传》中记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却说汉天子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系着帛书,是苏武所写。单于只得放了苏武。后来,“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词语便用来指代书信、消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为什么会出现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鸿雁:《汉书 苏武传》,匈奴单于欺骗汉使,陈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 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 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长于情景交融。

1.月——思乡,怀人 怀乡: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一)咏史与怀古 《文镜秘府论・文意》中这样表述咏史与怀古的定义,咏史是“读史见古人成败,感而作之”,而怀古是“经古人成败(之地),咏之”,也就是说,咏史诗是由记载的有关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引发的,而怀古诗是由历史遗迹及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意象特点?

相同点——空有满腔热血,但终未成功; 不同点——念奴娇,借古抒怀,写景、咏史、抒情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咏史诗(怀古诗)的主要意象: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在咏史怀古诗里常见到的意象有物象类,如:楼兰、羌笛、吴钩等,还有古地、古居类,如:骊山、马嵬、汴京、长安、金陵、赤壁等。

辛弃疾八声甘州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杜甫的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强烈的史感:杜甫的咏史怀古诗常常充满了对历史的深度思考和感慨。

陈琳墓在咏史怀古诗中的意象含义

陈琳那个重视贤才的时代的消逝。《过陈琳墓》的意思是:诗人见到陈琳墓前石麟埋没草中,联想到邺都铜雀台也荒凉地遥对墓云,暗喻了陈琳那个重视贤才的时代的消逝,为下文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感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过陈琳墓》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咏史怀古有关诗句,例如: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唐代 ·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豪... 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

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中上第一首以咏中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中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篇一: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借古事、古人、古迹或历史事件抒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情感。

怀古和咏史的区别是什么?

怀古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偏感性,多以诗人自身情感为主。咏史多是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基于史事切合时事展开逻辑议论,偏理性。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的不可多得的旷世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曲赋无所不通。在宋代男性词人并立的局面中,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3)语言: 含蓄蕴藉。(4)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后庭花。(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怀古诗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是什么?

咏史诗(怀古诗)的主要意象: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在咏史怀古诗里常见到的意象有物象类,如:楼兰、羌笛、吴钩等,还有古地、古居类,如:骊山、马嵬、汴京、长安、金陵、赤壁等。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一)怀人伤己,感慨自我身世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二)怀古伤今,感伤历史兴衰

古代诗人的大多是寒士,大济苍生的念头使他们多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最有理由怀古的时候。

(三)理性反思

前两类诗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发一己之感慨;此一种,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的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3、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

4、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标签: 古人 历史人物 古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