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个人成就
郝万山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个人成就,他的专著在伤寒论研究方面独树一帜。他的代表作包括《郝万山伤寒论讲稿》和《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版),这两部作品深入探讨了伤寒论的理论与临床应用,被广泛认可。
我比较喜欢胡希恕,他对《伤寒论》的理解更加逻辑清晰 ,易于掌握要点和思维逻辑,让张仲景不再陌生。
郝万山。在《伤寒论》节目中,郝万山的医术是比黄煌高的,所以郝万山厉害,《伤寒论》是一个医学类的节目。在《伤寒论》节目中,郝万山的看病诊断经历是比黄煌多的,所以郝万山厉害。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大概在公元200年-210年,此时用于记载的媒体是帛和简,多数应该是用简,然后编成册。
你好,郝万山教授讲的伤寒论大家公认是最好的,语言简练,举例比较丰富多彩,刘渡舟,胡希恕讲的方言太多了,有的地方听不懂,在很多视频里面,可以搜索到郝万山教授讲的伤寒论,在收音机软件里面,也可以找到郝万山讲的伤寒论。
《伤寒论》001期
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主症和病机: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
郝万山是国医大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首都国医名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学上,他把伤寒论讲得出神入化,甚至有人认为郝万山对于伤寒的讲解是最好的。临床上,针对抑郁症、失眠等问题,他的解决方法也十分出名。
郝万山讲得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胡希恕讲得有点深,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学习。
关系是研究《伤寒论》的医师。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伤寒论》的作者张仲景是中医祖师爷,后世医家也有所发展,现在分三派:刘渡舟一派、胡希恕一派、郝万山自己一派。刘渡舟,胡希恕和郝万山三位老师讲《伤寒论》各有千秋,但对《伤寒论》认识和讲述都是精辟的。
郝万山教授为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聘的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示范教学主讲人,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从事《伤寒论》教学、临床、科研近40年,教学缜密严谨,深入浅出,注重理论结合临床实际。
郝万山:《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1)——清宣郁热法
中医八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奠定了中医治法的基础,郝万山教授认为还可以加一个“涩法”。
在临床实践中,郝万山专长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复杂疾病的治疗,尤其在处理精神抑郁症等疑难病症方面,他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胡希恕,刘渡舟。是老辈中公认的伤寒大家。 想看两位老先生的著作,自己得有一个好的基础啊。要不你看伤寒就成学课文了,郝万山老师讲的 通俗易懂。想学伤寒,自己先把原文搞熟,原文在心里必须很熟悉。不要事事而非。一步步来!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历来都有各种理解,各种备注,学习这种不要只看中个人。这两个中医都非常厉害,应该都要学 。不过我劝你一句如果你不是医学生那么学这个没有用的。
郝万山,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经典著作全国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
郝万山,著名的中医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优秀主讲教师、中医经典著作全国示范教学《伤寒论》主讲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委员会成员及优秀指导教师。权威的医疗专家:主任医师,在多所知名医疗机构出专家门诊,大量患者慕名求医。
我看了郝万山教授讲的伤寒论,觉得还可以,大家觉得谁的伤寒论讲的好呢
大陆的老师水平或许不错,但是要说讲课的方式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还是台湾的老师,推荐你看看中医大师倪海厦的,黄成义的和JT叔叔的,他们讲得都非常的简单易懂,不像有些大陆老师都是在讲中医的黑话,貌似神乎其神。
《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教育部名牌课程《伤寒论》创建项目负责人郝万山教授的教学讲稿。该书是在他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伤寒论》示范教学的讲稿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而成的。结论部分主要介绍《伤寒论》的基本情况、学习方法等。
专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主编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2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讲解》、《伤寒论校注》等1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
郝万山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胡老讲的深,适合有一定水平的中医师学习。
《伤寒论》导论
专著有《郝万山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理论与临证》(台湾)。主编有《伤寒论理论与实践》(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伤寒论选读》(本科教材)等12部著作。副主编或合著《实用经方集成》、《伤寒论讲解》、《伤寒论校注》等16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有影响的论文70余篇。主讲并已出版的VCD和DVD有《郝万山伤寒论精讲》、《亚健康与养生》、《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亚健康与养生郝万山教授的《亚健康与养生》,从健康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谈起,进而谈到健康的标准、亚健康的表现和危害,心理、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导致心身性疾病的原因,讲述了调节心理情绪的方法,介绍了促进自我调节机能的原则和要领。强调预防保健对健康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高明的医生不在医院,而是你自己;灵丹妙药不在药房,而在你身体之内”等基本观点。讲解深入浅出,案例典型生动,方法实用易学,是自我全面管理身心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的良师益友。《亚健康与养生》各讲主要内容:第一讲 健康和亚健康第二讲 心理健康与心身性疾病第三讲 心病还须从心医第四讲 解放自调机能的方法第五讲 鞭策自调机能的方法第六讲 生活起居调摄法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郁保生老师
张仲景《伤寒论》导论
《伤寒论》是中医重要典籍,其重要性恐怕只有《黄帝内经》可以与之媲美。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中医过去分为四大家——医经、经方、神仙、房中。《黄帝内经》属于医经,《伤寒论》则属于经方,他的传承主要来源于《汤液经》。虽然仅仅只有112方,可是经方之妙用不可思议,历代中医名家无不花费大量精力来研读《伤寒论》,也写出了许多读书札记和注释。《内经》是过去无数医家的经验总结,而《伤寒论》由张仲景一人完成。不过《伤寒论》中记载的经方,并非他一人创制,而是继承古人,主要是《汤液经》(此书也已失传)。清代是对《伤寒论》发展的一个高峰,出现了几位重量级的医家。他们分别是徐大椿、柯韵伯、尤在泾、钱潢。徐大椿著有《伤寒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钱潢的《伤寒溯源集》。
大家若对中医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个人感触最多的是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以方类证的思想始于孙思邈《千金翼方》。柯韵伯更加详细的阐述了这一思想,徐大椿也是沿着这样思路在发展《伤寒论》。总的来说《伤寒论》确立辨证论治的思想,这是中医两大思想之一。中医的两大思想,其一为整体观念——《内经》确立,另外就是辨证论治——《伤寒论》奠定。
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内经》是理,《汤液经》讲方,《神农本草经》(读《伤寒论》需要参考《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用药思路不同于后世本草。)讲药,都是互相没有什么关联。《伤寒论》摆脱过去有理无方有方无法的原始状态。《内经》有理却只有几首简单的方剂,更多是针灸。
两千多年中医在理论上没有什么重要突破,基本都是在继承《内经》和《伤寒论》的思想和理论,更多是临床医学的发展
六经辨证为张仲景首创不仅可以运用于外感还能用在内伤疾病。三焦辩证也是中医辨证方法,但直到清代才建立,这之前只有六经辨证。三焦辩证也是在张仲景的启发下才得以建立。
中医治疗准则:四大治则
治病求本(找到疾病根本原因不是头痛医头)、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有的原则都在《伤寒论》有体现,特别是扶正祛邪更是淋漓尽致
用药治法:八法(汗下吐温清和消补)这八法在《伤寒论》都有,成为我们治病的示范。八法都有经典方
方剂分为:经方(《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时方(后世医家创立的方剂)、单方、验方,《伤寒论》中都是经方。记载的112方却是八法皆备,总共用药不超过一百味,取材相当精纯。
经方用药特点:(一)用药精炼——大部分经方都只有三五味药,一般不超过十味,后世医家用药都超过十味。(二)配伍严谨——丝丝入扣
麻黄汤仅仅四味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黄是发汗第一药,以麻黄为君药,主治表寒之实证。麻黄除了发汗还可以平喘止咳和宣肺之功效。杏仁的使用更为奇妙,杏仁有降肺气之功效,肺气之特性就是宣发和肃降,麻黄主宣发,杏仁主肃降,一阴一阳相得益彰。(这也很典型体现了中国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中医其实就是中国哲学具体体现,这也是中医和西医很大不同的地方,中医更像一种哲学)。但只要将桂枝换成石膏,就由治疗表寒实证成为里热之实证的麻杏石甘汤,仅仅一味药的差别,整个方剂的治疗方向完全逆转,一寒一热,可见一斑
(三)加减灵活
在桂枝汤一首方基础可以演化出十几首方
(四)疗效可靠有的甚至可以立竿见影,这也是经方强大的生命力,经方数量上跟时方相比绝对劣势,可是在中医临床上,经方的总体疗效是后世时方无法相比的。在临床上凡是有机会尽量用经方,主要是疗效可靠,很多时方用得少没有可靠的疗效保障。《伤寒论》近两千年这112方用了多少次,这是时间沉淀下来的
金匮要略中的方剂以慢性病治疗为主,多丸剂
六经病,张仲景认为六经跟脏腑相关联,少阳病在胆,阳明病在胃肠……
六经传变,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但伤寒学派至今关于少阳和阳明到底谁在前仍然有争论。郁保生老师倾向于少阳在前
三阴三阳病治法原则:扶正祛邪
三阳病多为表证实证,治法当以祛邪为主
三阴病多位虚证里证,治法当以扶正为主
附《伤寒论》序
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曾编录进上,其文理舛错,未尝考正;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仇校。是使治病之流,举天下无或知者。国家诏濡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论》十卷,总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
太子右赞善大夫臣高保衡、尚书屯田员外郎臣孙奇、尚书司封郎中秘阁校理臣林亿等谨上。
(仲景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