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尚书令是什么官?
相当于宰相,及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两汉制度很有趣,原先相国和丞相的权力很大,实际上分了皇帝的权。于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弄了个尚书台,同时废掉相国丞相设立名义上的三公,皇帝亲自办公。
尚书令在各个朝代的权力大小是不一样的,尚书令是 中国古代官职名。 尚书原为秦官,为少府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档案和文书,汉沿置,职权不大。
尚书令属于二品官职,在蜀汉相当于文臣这边的二把手。0蜀汉尚书令法正。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三国的官制基本上与东汉没啥区别,但也有一些细微的差距,比如尚书令这个官职。尚书令在曹魏那边就是文臣一把手,最开始担任的就是荀彧,而蜀汉这边的尚书令地位也很高,但并不是文臣第一人。
各个朝代的尚书令职权是不一样的,秦汉的时候尚书令官职比较小,相当于现代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隋唐时尚书令职权大,是丞相;相当于现代的国家总理。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权不大。
唐朝各个官职名,比如刺史、县令什么的,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
中央宰相:尚书令、中书令、侍中等,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或委员。2. 尚书(三品)、侍郎(四品),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副部长。3. 郎中(五品)、员外郎(六品),相当于中央部委的厅局级或副厅局级公务员。4. 御史大夫(三品)、御史中丞(四品),相当于纪委书记或委员。
仆射和尚书是唐朝两个官职的称谓,李唐王朝建立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别是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政令审核。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高官名称,相当于现在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部门的主官称为尚书。比如刑部尚书就是现如今的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的首脑。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
尚书令作为中书令属官,在汉武帝时尚书由中书令负责,尚书令是中书令的谒者,故称中书谒者令。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总理。
很高兴回答楼主提问 尚书在不同的时期,官职级别不同,负责范围也不同,具体分5个朝代来讲 汉朝(汉为秦之延续) 汉初 尚书与尚衣,尚食,尚冠,尚席。
尚书令是几品官员?
尚书令也就是丞相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道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
尚书令掌大政,总揽政务,为百官之长,相当于现代的总理。刺史负责一省(市)的行政和军事工作,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京兆尹是西汉时期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相当于首都市长。太尉在秦至宋时期设置,是全国军政的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部长。
尚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高级官员,其地位相当于现今各国家部委的部长。在清朝,六部和理藩院等机构的主官被称为尚书。例如,刑部尚书在现代对应司法部、公安部、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领导。2. 尚书令这一职位源于秦朝,西汉时期继续沿用。原本是少府的下级官员,负责处理文件和接收群臣的奏章。
太常(奉常): 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光禄勋(郎中令): 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 。
是最高执行机构,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长官为尚书,副职称侍郎。
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唐代的尚书省是怎么一个机构?它在唐朝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仔细看
各个朝代的尚书令职权是不一样的,秦汉的时候尚书令官职比较小,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办公厅主任;隋唐时尚书令职权大,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
尚书令职权变迁过程: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汉沿置,职轻,而权重。
1、尚书令设置初期
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从而设内朝官,任用少府尚书处理天下章奏,遂涉及国家政治中枢;朝廷重臣秉其它职权者,可以“领尚书事”(即录尚书事)为名掌实权,例如西汉司马迁受腐刑后,担任”中书谒者令“,兼职尚书事。东汉尚书令则权职重大,为“三独坐”之一。
2、尚书令职权发展阶段
西汉成帝时,随着朝廷的政务越来越繁琐,尚书的权力日益庞大,开始实行分曹治事,始置五曹尚书;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执行一切政令的首脑。但由于是内朝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并且,东汉常以大将军、三公录尚书事,这样尚书令不得不受其制约。
隋唐时代,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宰相职。传统说法认为由于唐太宗在武德年间曾任尚书令,因此唐朝此后不设尚书令。郭子仪曾以设置尚书令违背了开元令式两次上表辞尚书令。然而唐长孺却指出不设置尚书令早在隋朝就已成为惯例,仅有杨素曾任一年的尚书令。五代后,尚书令为虚职,成为名义上的最高尚的官职。元代,尚书令时置时废,为相职。
扩展资料
尚书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权者,以录尚书事为名。武帝用宦者,改置中书谒者令,西汉时的张安世、五鹿充宗等都担任过尚书令。汉武帝置四尚书,而尚书令当时还没有成为尚书台的长官。
《汉官名秩》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尚书郎、尚书丞赏赐钱比尚书令多,“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千。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
权限应该还是汉武帝时期中书谒者范围,只是中书令的谒者,负责宣读诏书 。成帝仍用士人。所掌为章奏文书,以为天子近臣,在西汉后期,职权渐重。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事无大小,皆归尚书令。隋、唐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朝加强中书门下省地位后尚书令不常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宋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尚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