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是什么意思
阊门的意思:城门名,苏州城门名。阊门(拼音chāng mén),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
苏州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约2500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古城原有八座城门,分别是破楚门(阊门)、姑胥门、蟠门、蛇门、缪门、干将门、巫门和望齐门。下面逐一介绍这些城门:1. 破楚门(阊门):古时的阊门,也被称为破楚门。伍子胥在此门出发,攻打楚国并取得胜利。阊门是苏州城池的北大门,气通阊阖,地位重要。
阊门位于城西北。传说天门中有阊阖,取“通阊阖风”之意而名。阖闾率大军由此出门,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又叫为“破楚门”。
是的,盐城人确实是从苏州阊门迁移过来的。这一迁移行为发生在600多年前,当时他们的先祖自苏州阊门出发,一路向北,最终到达了盐城。
老苏州常说,金阊门银胥门。因此,说起阊门,离不开繁华二字。《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阊门简介
阊门,苏州古城的西门,位于金门北侧,沿着著名的七里山塘,直通虎丘这一著名景点。在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那时阊门的风貌。古城门内,阊门大街(现在的西中市)旁,城楼矗立,与盘门城楼相似,展现出当时的雄伟气派。
苏州阊门108个姓氏有徐氏 熟悉苏州的人都知道,阊门是苏州城的西北门。
苏州阊门现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苏州阊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它是苏州古城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背景。苏州阊门作为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苏州的兴衰变迁。它是古代防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阊门社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总面积0.33平方公里。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东至西街,西至运河,南至宝林寺,北至板桥。社区内有34条街巷,如西中市、专诸巷、下塘街、仓桥、横街、吴趋坊等。社区总共有4018户居民,大约9843人。
在苏州城西偏北,西中市西首。初为春秋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造都城时所辟八门之一。《吴越春秋》:“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
明代苏州阊门为什么流放人口?大神们帮帮忙?
今天的盐城人几乎都会告诉你祖籍是“苏州阊门”的,是“洪武赶散”而从苏南来到苏北的,这种文化现象与山东人所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相同。
阊门是苏州的一处著名景点,位于苏州古城的最西门。阊门是苏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下是关于阊门的详细介绍:地理位置及特点 阊门坐落在苏州古城的西部边缘,紧邻大运河,是苏州的交通枢纽之一。作为苏州古城的西门,阊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常说的苏州六城门是哪六个?六门—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是元至正十一年重筑的遗迹。吴泰伯先在梅里、平墟—在今天无锡县(常熟梅里)造了城,后来诸樊却搬到这里来。
苏州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约2500多年的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阊门有屠氏家族吗?
苏州阊门**有**屠氏家族。屠氏家族在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其祖籍是浙江绍兴。
元末张士诚入主苏州,轻徭薄赋,尊绅重文。所以,城内百姓对他还是比较拥护的。 朱元璋破城后,认为苏州人协助张士诚抵抗,罪大恶极!
根据苏州城市地图《平江图》的展示,我们可以推断出阊门外的倍丰担宁区域位于城郊地带。因此,阊门作为一座兼具水陆功能的城门,很可能扮演了当时的重要角色,作为客运站,负责人员的集散和疏散,并非实际的迁出地。换句话说,现在的阊门区域仍然承载着历史的痕迹,是城市交通和人文活动的重要节点。
阊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门,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阖闾大城八门之一,得名于神话中的天门阊阖。公元前506年,孙武、伍子胥等英雄人物在这里率领吴军征伐楚国,阊门也因此有了"破楚门"的别称。
苏州阊门,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西北部,是古城苏州的主要城门之一,也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而且周边的古典园林和水乡风光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阊门的历史
在苏州的市区内,就在石路的北边往东一点
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阊门,从清代乾隆年间的《姑苏繁华图》中可以看出,阊门内城门临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上有城楼,类似盘门城楼。外城门靠吊桥,瓮城为长方形,瓮城内另有套城,并还有南、北两个童梓门。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
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的八门之一。《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战国时,吴属楚,复名阊门。古时阊门楼阁,十分壮丽,诗多咏及。晋陆机《吴趋行》云:“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北宋时,门上亦有楼三间,甚宏敞。苏舜钦尝题诗于上。《吴郡图经续记》云,此门旧有李阳冰篆额,南宋建炎中(1127—1130)门废。宝祐二年(1254)赵汝历复建。元末重建阊门城楼后,曾题额“金昌门”,而“吴人呼阊门已久,不能遽改,名之如故”。 元末张士诚据苏,曾添筑月城;清初又增辟水门,修建门楼,题以“气通阊阖”额。解放后因市政建设需要被拆除。阊门一带历来繁华热闹,自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尤其到明清两代,商贾云集,店肆林立,被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誉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据乾隆《苏州府志》和《姑苏繁华图》所绘,阊门筑有瓮城(即月城),陆门西临吊桥,东接阊门内大街(今西中市);水门西临聚龙桥,东接水关桥。今西中市城门口至吊桥间为月城大街,有数十户商店。太平天国战争瓮城被毁后,改建成小月城。民国16年(1927),小月城被拆建成阊门广场。23年为改善交通,又拆去阊门,改建与金门相仿的罗马式城门,25年竣工。改建后的阊门,中门宽9米,高9米,为车行道;两侧门各宽2.5米,高4米,为人行道。1958年“大炼钢铁”时,城门被拆除,钢筋被取走利用,城砖用于砌小高炉。1966年“文化大革命”后,城墙继续被拆毁。1982年将原城门北到沿河的城墙连土基全部堆平,筑成4路公共汽车站台、盘车道、始发站。现存南侧小拱门的青砖残拱,宽60厘米,有36厘米为装饰浮雕,系12×12厘米凸起正方形角连续图案。青砖上有“顾蔚记之铭”字样,每砖29.5×9.5厘米。城门的门轴为铁制,仍嵌于残拱墙壁内。水门50年代初尚有木栅门,60年代还留有青石拱券,今仅存青石金刚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