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巍巍中山陵的第九段200字
课文有这么一段:中山源自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北延至南京,镇江之间,成为宁镇山脉。钟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为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由于附近大多施冲积平原和小丘陵,所以这座山就显得格外雄伟高大。
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 巍巍: 高大壮观的样子。见明· 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崇高伟大。《论语·泰伯》:“巍巍乎!
中山陵祭堂建筑构思源于明清帝陵建筑中的碑亭,建筑型制简朴而不失庄重,吕彦直的创意是在祭堂四角设计四个方室,形成四个角墩,源自西方建筑语言的实体角墩切断了重檐歇山顶的下檐,使传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产生变异,中西建筑语言融合。)色泽: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列数字 课文说明中山陵的地理位置、陵园的设计、建造和布局结构时,常常采用列数字的方法。如写祭堂“宽三十米、深二十四点七米、高二十八点七米。”“祭堂与南端入口处石坊的水平距离为七百米,垂直高差为七十三米。
从课文内容看, “巍巍”既指陵园建 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 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可以说,这两个 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或明或暗 地扣住“巍巍”这个特征来进行说明、 描写。
巍巍中山陵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
由南至北、由外至内、由下级上的空间 今天刚讲
《巍巍中山陵》《凡尔塞宫》《黄鹤楼》《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师生自荐课文》《古诗三首》(蝉、孤雁、鹧鸪)第五单元(信息传播)《三个太阳》《录音新闻》《决战太空》《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中山陵前临苍茫平川,后踞巍峨碧嶂,气象壮丽。音乐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仰止亭、中山书院,等纪念性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不仅寄托了海内外捐赠者对孙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而且都是建筑名家之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他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本文介绍时由南到北,移步换景。各段段意第一部分(第1-4段)总起介绍中山陵的墓主及地点。
六朝胜地十代都会指的是南京。 南京简称“宁”,别名“金陵”,也曾称建业、建康、石头城等,现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
求初二下学期语文至初三下学期的所有课文题目 文言文 古诗 需要翻译 普
藤野先生 2 我的母亲 3 我的第一本书 4 列夫·托尔斯泰 5 再塑生命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 雪 7 雷电颂 8 短文两篇 9 海燕 10 组歌(节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 敬畏自然 12 罗布泊。
别名“金陵”,也曾称建业、建康、石头城等,现为江苏省省会,是长江下游西部的中心城市。它位于江苏省西部,东依宁镇山脉,地势险固,风景秀丽。
巍巍中山陵 南麓lù 孤僻 pì 草莽mǎng 分娩 miǎn 灵柩jiù 翌日 yì 竣工jùn 繁衍 yǎn 牌坊fāng 三个太阳 亘古 gèn 门楣méi 呕心沥血 lì 深邃suì 吞噬 shì 参差cēn cī 铠甲 kǎi凡尔赛宫 摒弃 bìng 伫立 zhù 镶嵌xiāng qiàn 翩跹 piānxiān 挥洒淋漓 línlí 粗犷 guǎng 静谧mì 舷窗 。
又如在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凡尔赛宫》时,我们均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把这三个地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就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巍巍中山陵阅读答案
自碑亭再往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以小平台划分为8段,每段30余步至50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 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 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而当日出日没之际,在晨烟夕雾的迷蒙中,城犹潜蛇,山若伏鳖,馆阁楼台,隐约参错,远峰近树,依稀可辨,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是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大自然( )要向人们展示它那变幻无穷的奇妙景色。
思考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砌( )祭堂( )远眺( )石坊( )山若伏鳖( )
2.根据文段的意思,解释下列词语。
(1)津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矗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参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纤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找出两组近义词、两组反义词。
近义词:( )—( ) ( )—( )
反义词:( )—( ) ( )—( )
4.在文中 内填上适当的标点。
5.在文中( )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分析这句话的作用。
6.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这段文字中,涉及了哪些说明对象?
8.作者描写眼前景物时使用了哪两个比喻。
1
2
9. 选段中有较多的数字精确介绍,是否显得多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画线句子采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于本段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段主要介绍了站在中山陵的平台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B.本段综合运用了描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
C.本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和摹状貌。
D.本段的主要参观顺序是由南往北。
12.结合自身的登山经验,分析文中加点的词语如何理解?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仿照第8题中找出的比喻句描绘任一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qì jì tiào fāng biē 2.(1)渡口和桥梁。(2)直立高耸。(3)参差交错。(4)非常细小。 3. 近义词:眺—望,犹—若;反义词:晨—夕,远—近。 4.—— ; 5. 无论 都 与上文呼应,总结上文的景色描写。 6. 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高峻及祭殿周围景色的变化无常。 7. 石阶、平台、祭殿。 8.1……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2……人们又好像面对着大幅的泼墨山水。 9.不多余。这些精确数字的运用,准确说明了碑亭至祭堂前平台的地势极为高峻。10.描写。 生动地突出了陵园的特征,增强了说明的效果,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 11. C 12. “垂直”意味着从入口处的石坊到平台之间的纯高度差是70米,但因为在实际游览中,中山陵是依山势而建,逐渐攀升的,所以游客可能不一定能感受到如此之大的高度差,这也体现了设计者的精巧构思,所以“垂直”一词不能删去,否则会产生歧义。1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