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黄陵庙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译文
秋色满载,一叶扁舟悠然行于江面,江水宽广而平静。仿佛水神有意,让我在此停留,欣赏那夕阳西下,微风轻拂,泛起层层涟漪,波光粼粼,如梦如幻。倘若明日风向转变,便能扬帆启程,今晚暂且在这山峰下的江边安歇,也不失为佳。耳畔的江涛声,犹如水府深处的乐章,仿佛是《霓裳羽衣曲》的旋律在流淌。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裴迪《华子冈》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李白《夜下征虏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这句话是暗喻,本体是涛声。作者把涛声比作霓裳曲。“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原词: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木兰诗 / 木兰辞》 南北朝 · 佚名 渔阳鼙鼓动地来。
金秋九月爱情诗句?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朱敦儒《西江月》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张孝祥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张孝祥构思独到之处。
上片描绘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首句“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展现风未起时的风光。满载描绘了秋天的丰富色彩,平铺则描绘了湖面的广阔和平静。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花朵艳丽,果实累累,湖面宽广坦荡。满载与平铺的对比,将湖光和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结尾运用了(反问、比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原文:《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释 山峰:指黄陵山。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结尾运用了(反问、比喻、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原文: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翻译
原文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这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中写到了几个人去岳阳的情景。全诗如下:西江月阻风山峰下,须行乘船破浪过。南浦客逢潇洒子,为谁辛苦为谁歌。诗中的“南浦客”指的是李白自己,他在诗中提到自己遇到了“潇洒子”,也就是陶渊明的后人陶潜(陶渊明)。
——郑思肖《画菊》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王士祯《真州绝句》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原文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译文及鉴赏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代: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译文
满载着一船的秋色,行驶在广阔平展的江面上。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吹起鳞鳞波浪,泛起波光,让我再不能行往远方。
如果明日风向回转,天气变好,那么今夜露宿于此又有什么关系呢?阵阵波涛声好似龙宫中奏演的《霓裳羽衣曲》,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注释
山峰:指黄陵山。(黄陵山在湖南湘阴县北洞庭湖边。湘水由此入湖。相传山上有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庙,世称黄陵庙。词题一作“黄陵庙”。词句也稍有差异)
鳞鳞:形容波纹细微如鱼鳞。
风回:指风向转为顺风。
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鉴赏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上片写行船遇风受阻,泊舟山下的所见与感受。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勾勒出时令特征,引人遐想,可以想见,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开花的花朵艳丽,结果的'果实累累;“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这两个对偶句用“满载”和“平铺”相对,将湖光和山色一并画出,前句说美丽的秋景尽收眼底;后句说无风时湖水平稳,远远望去,就象“平铺”在那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船上人心旷神怡,其乐无穷。此二句纯属写景,而作者张孝祥欣悦之情尽在其中,即所谓景中有情。
“波神”二句说,水神有意留住我观看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色,放起鱼鳞般的波纹。这是写的天气咋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也是变天的前兆。有经验的船工势必要抛锚停舟,采取应急措施,因为这霞光辉映,“鳞鳞细浪”过后,将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写的“浊浪排空”、“樯倾楫摧”的恶劣天气。这两句以幽默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用“斜阳”点明时间是傍晚,以“细浪”说明天气变化,要起风,皆是妙笔。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下片写停船后作者的心里活动。“明日风回更好”,写他期待风向回转,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何妨”,犹言“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话,但也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旷达胸襟。“水晶宫里奏霓裳”,“水晶宫”,俗谓“龙宫”;“霓裳”,即《霓裳羽衣曲》,一支大型歌舞曲的名字。作者听到阵阵波涛声,奇特的想象油然而生,把水声比喻作龙宫的音乐。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日准是好天气,航船正常前进,“准拟岳阳楼上”,尾句设想,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写航船遇风受阻的情景,写景、抒情,乃至对“明日”的设想,着笔轻松,无半点沮丧之处。全词语言浅易而意境幽雅,读来只觉作者张孝祥对山水无限热爱,却不见船遇逆风受阻的懊恼,这是此词的特色,作者张孝祥构思独到之处。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创作背景
公元1167年(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张孝祥当时正在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遇风受阻,于是写了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题作《黄陵庙》,个别语句亦稍有出入。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作者介绍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