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梢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年少的女子或姬妾;豆蔻,又名草果,多年生草本植物。高丈许,秋季结实;种子可入药,产于岭南。 出处 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有诗“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指年龄在114岁的女子。“豆蔻”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该句的意思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豆蔻梢头二月初”出自唐代诗人杜牧所作的《赠别二首》其一,此诗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杜牧有诗“豆蔻梢头二月初”,豆蔻是指年龄在114岁的女子。“豆蔻”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出自杜牧的《赠别》,原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的意思是:十三四岁的少女的体态轻盈美好,就像二月初在梢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古代的女孩子,年幼的时候被称为髫年,13岁则被称为豆蔻年华,15岁称及笄之年。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作品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豆蔻梢头二月初全诗
意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扬州城春风中的十里长街,卷起珠帘卖俏的女郎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彼此感情相当深挚,这首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前两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女子身姿比喻成豆蔻,将女子容貌比喻成二月初的豆蔻花。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这句诗的意思是:身姿美好的少女,十三四岁的年纪,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出自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形容少女体态的轻盈柔美。豆蔻:植物名,其花呈淡黄色。
形容豆蔻在二月的初春开了花,后人便因此用来比喻十三四岁的青春少女,即所谓的“豆蔻年华”。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诗词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正值豆蔻年华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全句: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唐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这首诗《豆蔻梢头二月初》是杜甫的佳作,描绘的是初春之景,寓含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向往。诗意概述 《豆蔻梢头二月初》描绘了早春时节,豆蔻树发芽生长的美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出自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原文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译文: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什么寓意?
问题: 豆蔻梢头二月初, “豆蔻”?什么寓意? 前言 豆蔻: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但是这个少女却并不简单,其中还是有些特定意义的。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意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春风十里的意思是:意思是指扬州的城里歌楼的繁华。该词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结论: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描绘了一个青春少女的美好形象,她宛如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正值十三四岁的豆蔻年华,身姿轻盈,举止娇俏。这句诗通过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少女的青春活力和娇羞之美。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品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女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粹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