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原文及赏析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曲深情的恋歌。这首歌,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说是古辞。今本《玉台新咏》作为江淹诗,但宋本《玉台新咏》不载。
乐府诗。 《西洲曲》的体裁是乐府诗,“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头。
南朝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具体作者不详。
... 本诗描写的是一位少女真诚而热烈的相思之情。
西洲曲儿童古诗?
关于西洲曲的儿童古诗,我试着创作了一首: 西洲曲 小船儿在河上漂, 西洲曲儿响彻天。 童真的笑声多美, 快乐在歌声中传。 船桨划动水花飞, 歌声如鸟儿翱翔。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名篇,以其深情的思念和纯熟的修辞技巧为人们所称颂。 全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深深思念。
西洲曲一年级四句的古诗
西洲曲一年级四句的古诗如下: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夏天的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将我的梦吹到西边的洲沚(与她相聚)。注释 《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西洲曲》新解 作者:戚良德 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的《西洲曲》,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拼音版如下:yì méi xià xī zhōu,shé méi jì jiāng běi。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dān shān xìng zǐ hóng,shuāng bìn yā chú sè。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xī zhōu zài hé chù?liǎng jiǎng qiáo tóu dù。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等诗句,如此环环相扣,接字成篇,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西洲曲》双关语的具体表现?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句,表面是写女子采莲的动作,实际上还谐音“怜子情如水”。
西洲曲五个层次:第一部分(1-6句);第二部分(7-10句);第三部分(11-18句);第四部分(19-26句);第五部分(27-32句)。这首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
原文:节选《西洲曲》南北朝:佚名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译文: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意思是: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出自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原文节选: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译文: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
《西洲曲》赏析
尤其是这首《西洲曲》,要更详细解析。 《西洲曲》南北朝乐府民歌中产生较晚的一首民歌,《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杂曲歌辞》里,题为《古辞》。《玉台新咏》说是江淹所作,但宋本不敢。明、清人的古选本或题为晋辞,或归于梁武帝。都不妥当。
《西洲曲》双关语的具体表现:“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一句,表面是写女子采莲的动作,实际上还谐音“怜子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则意为“怜心彻底红”,两句都是表达感情真挚、忠诚。《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争议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西洲曲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在这种音乐中,有一个常被提及的双关字——“月明花满”。
《西洲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深深思念。诗中以春天的杏花和乌鸦的羽毛为背景,展现了女子在不同季节中的情感流转。春天,她忆起梅花盛开的西洲,折梅寄给江北的他,穿着单衫,如杏子般红润,乌黑的鬓发如鸦雏色般娇嫩。
《西洲曲》解读赏析
《西洲曲》是( )。
A.先秦民歌
B.汉代民歌
C.南朝民歌
D.北朝民歌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 《西洲曲》属南朝乐府的《杂曲歌辞》,是经过文人加工过的南朝民歌。参见教材P208。
本题知识点:南朝民歌 西洲曲,
西洲曲 南朝乐府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一
落梅时节郎君初到西洲,我曾折下一枝梅花寄到江北。我的衣衫像红杏那样喜庆,我的头发小乌鸦般乌黑发亮。
西洲到这里有多远,划着小船很快就能到这里的津渡?单栖的伯劳鸟飞回来了,晚风吹拂着门前的乌桕树。
我在乌桕树下的家里,梳妆打扮整齐从门缝里向外看。一天到晚都没有等到你,我就出门划着小船去采莲。
在秋天的南塘里采摘,莲花高高地超过了我的头顶。低下头去拨弄水中的莲子,莲子纯净得就像水一样青。
采摘莲子轻轻藏进我的衣袖,那莲心呵早已彻底红透。思念郎君你一直没有回来,只能抬头看鸿雁来自西洲。
鸿雁没有捎来你的音信,我回家爬楼台希望看得更远。楼台虽高依旧望不到西洲,我久久地凝神倚着栏杆。
栏杆的弯曲一一数遍,明月照着我的双手如白玉一般。卷起帘子夜空显得更加深远,海水荡漾摇出一片湛蓝。
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缠绵不绝的是我和你一样的忧愁。期待那南风知晓我的心事,今晚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
二
这首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完整畅达的解释。有人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
关于这首诗的叙述视角,有的认为是写四季,全诗写时间是渐进的,“单衫”和“伯劳”是折梅与采莲的过渡桥梁;有的认为是写春夏秋三季或夏秋两季;有的认为就是写秋天,具体来说就是秋日某天下午至天黑这段时间。
“忆”,回想,思念,引领全篇。“梅”,郎。想起了自己曾折梅寄往江北,希望情郎早日归来。折梅和鸿飞都是书信往来之意,代指相思。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要到西洲去,需要乘船过江,此亦正说明西洲在江北。西洲即是这位女子思念的情郎所居之地,在江北。女子居于江南。西洲、江北,是互文。是秋天回忆冬春的时候,折梅寄到江北。必非作诗时才折梅寄江北的,此时梅花已落。划两下桨就到了。怎么那么近,郎还不回来?问得无厘头。渡口就在门前,门前等郎,终日望君君不至,过尽千帆皆不是。所谓“两桨”,指的就是船的两个桨,以部分代整体,借以指船。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古微书》说:“博劳好单栖。”乌桕是与爱情息息相关的伯劳与鸂鶒栖游的所在,显示女子的孤独和凄清。郁达夫说:“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于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江南的冬景》)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等到一天都要过去了,没有了见郎的希望,于是收拾好“出门采红莲”。
“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可知女子距南塘之地不远。江南种莲与种稻一样,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到了采莲的时候,女子们驾着小船在茂密的荷叶中穿来穿去,看到小鱼儿也在荷叶间游来游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江南曲》)本诗却是独自一人,是怕女伴看出心事,所以在夜幕降临时分才去采莲。
“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比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青如水”的“莲子”正是女子纯洁爱情的象征。
“鸿飞满西洲”,是深秋景象。鸿雁可传情,然而,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信。盼郎不至而盼有信来,秋天北雁南飞。
“尽日栏杆头”。所谓“尽日”,终日伫立,整天。太阳下山了,月亮出来。登高远望,或可看见郎回来的小船。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应有月光相照。青春华年、美好时光就这样一天天地虚度。“双鬓鸦雏色”时还显示着自信和希望,而“垂手明如玉”时则表现出惆怅和怨恨,人再不来,我就老了(垂手明如玉)。如同“绿窗人似花”。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登高,也许会看到远方的海,想象之词。也想到了郎同样会愁绪满怀。从对方着眼。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这是想象,更是希望。梦也是桥梁。天色已晚,她必须就寝休息了,夜深了,“还寝梦佳期”。盼望梦中相见是所剩唯一的希望。把自己的心事诉诸南风,请南风把自己的梦吹往西洲,梦里到郎边相见。
三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先秦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南朝乐府诗主要描写江南水乡青年男女的爱情,继承了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表现出对爱情的全面觉醒。
四句为一节,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顶真)格的修辞手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顶针勾连,环环相扣,接字成篇,流畅连贯,过渡自然,细腻缠绵。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先前的民歌中很少见。“莲子青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
徐陵《玉台新咏》列为江淹诗,徐陵去江淹的时代不远,或许有所依据,可能是江淹对这首民歌予以文学加工。江淹,善写作,南朝梁文学家。有一次,他梦见一个美男子,向他索走五色笔,此后作文章再也没有文采了,世传“江郎才尽”。这首民歌无疑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篇。
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却因地域特色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
北朝乐府,具有北方人生活特色和感情特点,质朴粗犷、豪爽雄健,如“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南朝乐府一般比较短小,最常见的是五言四句。绝大多数南朝乐府民歌是不入律的,但本诗不少句式已经入律,显示出由梁陈向初唐绝句过渡发展的方向。
南北朝乐府共同汇成唐代诗歌刚柔相济的风格。这时,继“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后,陈子昂就闪亮登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