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词《黄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
鹤楼》和《登金陵凤凰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登高抒怀的姊妹篇,是两颗各呈异彩的明珠,是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鉴赏的.《黄鹤楼》即兴而出,浑然天成,如同行 云流水一般;《登金陵凤凰台》效仿《黄鹤楼》诗句字字皆千锤万炼,更具章法.一幅是天然山水图。
论《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 (著者:敬亭山) 崔颢(?-754)《黄鹤楼》与李白(701-762)《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在中国古代诗话中对两诗之品鉴比较,其作为一个话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李白模仿崔颢的《黄鹤楼》写了一首诗,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所见都是在颈联上分别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登金陵凤凰台》的意象是凤凰台,长江,白鹭洲,青天,白云。《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怀古抒情之作。
比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在艺术特色上的异曲
这可由李白的《鹦鹉洲》诗与好几年后写成的《登金陵凤凰台》跟崔颢的这首《黄鹤楼》诗的风格近似去确认这一点。这首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使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更推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其实《登金陵凤凰台》还是明显的模拟《黄雀楼》。所以,先入为主这个词也让《黄鹤楼》更胜一筹,这也是它比《登金陵凤凰台》厉害的原因之一。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自己长处,像李白和崔颢,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是无法比拟的。
简述:《黄鹤楼》里的愁是因为思乡之情,所以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愁是怀才不遇、无路请缨之愁,所以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原诗: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孰优孰劣呢?我们说,都是好诗。很少写律诗的李白,写了一首好律诗;存诗不多的崔颢,有一首好律诗流传。
谢邀。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崔颢的《黄鹤楼》,谁更厉害? 崔颢的《黄鹤楼》是家喻户晓的作品,但是崔颢本人的名声相对于李白来说却不大。
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的关联
宴会中有人献上鹦鹉,所以这里被称“鹦鹉洲”。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处是东汉名士祢衡被黄祖所杀之地,祢衡曾写《鹦鹉赋》,所以得名。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
黄鹤楼这首诗是送别,而登金陵凤凰台更多的则是怀古。 黄鹤楼意境高远,向时空的纵向延伸;充满惜别之情。 后一首诗则意境深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凭吊遗迹,感叹历史变迁,物是人非。一切的荣辱兴衰都被历史埋没。 体裁上说,前一首是七言绝句,后者是七言律诗,相同点是两首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
《黄鹤楼》平仄出律、失替、失对、失粘,是平仄不拘的古体诗常见现象,在唐宋诗中不胜枚举! 王力先生《诗词格律》中指出:凡不受近体格律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李白崔颢黄鹤楼斗诗?
《唐才子传》中有崔颢诗成且提之于黄鹤楼上后,某次李白亦赴彼游,“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黄鹤楼:愁的是现实与梦想的落差之大。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崔颢的《豋黄鹤楼》沒多高水平,是因为李白的两句诗而爆红的吗? (原创)非也。不知题主听谓"崔颗的《豋黄鹤楼》没有多高水平”从何说起。
全文:登金陵凤凰台唐代: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比较并赏析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这两首诗,谢谢啦
全诗气概苍莽,对武汉景物描写丝丝入扣,最后游子的乡愁在这一背景下水到渠成,自然流畅。“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正是所谓唐诗的“气象”。这句气势雄健、苍茫洒脱,本是李太白所长。凤凰诗有些不同。太白通篇以怀古来抒发对盛世之忧虑。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首联从黄鹤楼的神话传说入手,展开丰富的想象;颔联通过古今对比,描绘了历史盛衰和人事兴亡的深刻感慨,奠定了全诗的哀愁基调;颈联聚焦眼前实景,将视野由古至今拓展;尾联以“愁”字收束,表达了诗人的深深忧思。从律诗的结构上看,这首诗章法严谨,起承转合得当。
出自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崔灏《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崔灏的《黄鹤楼》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评析: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黄鹤楼》是崔灏晚期的作品,他是汴州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早年多作写闺情,语多浮艳,后游历江南,从军塞北,诗风大变,此诗便是他游武昌时所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人们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写得直切入微,用典以及意象的相互交融,使得诗人的思乡愁绪跃然纸上。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虽有模拟之嫌,但它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唐才子传》(卷一):“崔灏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到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直到李白游金陵时,面对当时的境遇,吟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记:“李诗拟崔诗而作,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传说,李白远游荆楚,乘兴而登黄鹤楼,偶读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自觉难以超越。遂借酒兴;题诗一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随即,长袖横甩, 掷笔而去。其后,直到来到金陵,写了上面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才略觉痛快。 我对李白是不是和崔颢有此一争,并不以为然。诗人心怀广阔,本来写诗就是自娱自乐的事。既然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都不能长久,就让“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真的无所谓。况且《凤凰》,《黄鹤》两诗,俱各浑然天成,难分上下。怪不得方回的《瀛奎律髓》说两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