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什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处:《左传》,刘康公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原文节选公及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成肃公会晋侯伐秦。成子受_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的意思。《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言简意赅,常为后人引用而成习见之语,今人一般将“祀与戎”理解为祭祀与战争,如沈玉成《左传译文》云:“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一个国家里的所谓重大事务,就是祭祀祖宗神灵与战争。 祀:祭祀。 戎:军事,战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左传》中经典的一句话,它源自成公十三年刘康公的论述,强调了国家的两大核心事务:祭祀与战争。这段内容起源于晋侯欲伐秦,郤锜作为使者向鲁国借兵,因礼仪不周遭到孟献子的严厉批评。在孟献子看来,礼仪是人的根本,敬意则是立身之本。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哪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打仗,祭祀是凝聚精神力量,而战争就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祀:祭祀。戎:军事,战争。这是《左传》里的话,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祀即祭祀活动,在传统社会是为祭礼,仪式庄严而隆重。戎则是军事行动,对一国而言,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战略举措。
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全文如下: 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祀:祭祀。戎:军事,战争。这是《左传》里的话,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为: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春秋时周臣刘康公关于国家政事的论断。“祀”为祭礼,“戎”为兵事,兵事有“服”祭之礼。《左传》成公十三年,成肃公“受服于社,不敬”,刘康公日:“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
”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指成肃公)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解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在强调祭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信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什么意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意思 这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一句富有深意的古语,主要描述了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祭祀和军事。明确答案 该句话表达的核心思想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祭祀和军事是其最为重要的两大事务。
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处:《左传》,刘康公见于成公十三年,出自刘康公的一段说辞。原文: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释义:刘康公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反映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敬和统治者崇尚征伐的思想。祭祀反映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界,先祖等等的敬畏和崇拜,同时也反映古代社会的迷信思想。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
guó jiā dà shì zài yú róng yǔ sì “事”,普通话读音为shì,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什么意思
兵器;武器。军事;军队。我国古代称西方的民族。姓。出处: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释义: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和打仗,祭祀是凝聚精神力量,而战争就是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是要告诫我们要注重国家精神文化建设和军队建设。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正确理解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出自《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在于祭祀与战争。祭祀体现了古人对于天地、神明、自然、先祖的敬畏,战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统治者对于军事上的武力征伐的崇尚。
在古代中国,国家的重大事务被深刻地概括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刘康公的言论揭示了祭祀与战争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起因是晋侯欲伐秦,郤锜作为特使向鲁成公借兵,但其行为失礼,未显恭敬。
祭祀是一种旧俗,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自己的崇敬并且求得保佑,就是祭神供祖的仪式。
在祀与戎原文?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中的一段话,全段为:“刘子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在商周时期尤是是西周宗法制最盛期,祭祀是国家两件最重要的头等大事之一,另一件是战争。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是祭祀,而一件是打仗。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的记述 《左传》是古代的史书,记录了诸多历史事件和思想观念。在其中,关于国家大事的论述尤为重要。这部著作中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实际上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国家层面的重要事务主要集中在哪两个方面。
因为让每个人感到自己是更大的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里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达到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1“国家大事,唯祀与戎”源于呈贡十三年的左传国家的重要性在于牺牲和战争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祖先的。
国之大事在什么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出自《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
“祀”即祭祀,“戎”即战争,在古代社会,这两件事决定着国家的盛衰,甚至存亡绝续。时至今日,“祀与戎”仍是关系到国家稳定与和平的大事。
原文节选: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译文:有能力的人保持这些可以得福,没有能力的人败坏这些足以取祸。所以君子勤于礼法,小人竭尽力量。勤于礼法莫过于恭敬,竭尽力量莫过于敦厚笃实。恭敬在于供奉神灵,笃实在于各安本分。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和神灵交往的大节。现在成子表现出懒惰不恭,丢弃天命了,恐怕回不来了吧!
《左传》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记史文学作品,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