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咏华山的诗句是什么?
江上渔者作者: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咏华山作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寇准在与先生爬华山时情不自禁吟诵出的,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作品原文:《咏华山》——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寇准 〔宋代〕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原文为:《咏华山》【作者】寇准 【朝代】宋译文对照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翻译为:只有天在上面,再没有比此山更高的了。抬头就接近了红日,低头看见白云都在下面。
关于华山的诗
《咏华山》—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首诗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华山所作,诗中用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和险峻。前两句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突出了华山的高耸入云,巍峨无比。后两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只有天在上”出自宋代寇准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全诗《咏华山》宋代 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作者简介(寇准)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 寇准所作,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一首五言绝句:“只应天山有,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迈,回首白云低.”比世人皆知的曹植七步成诗还要快出许多,真是才思敏捷。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 这首诗寇准在与先生爬华山时情不自禁吟诵出的,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
华山山势险峻,人们常用“自古华山一条路”来形容其险要.登华山必须由玉泉院出发,顺着澄明清凉的山泉而上。
《咏华山》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
《咏华山》的作者北宋的寇准。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咏华山古诗的原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译文:站在高高的华山之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再没有别的山能与它比高低。抬头仰望苍穹,太阳仿佛近在眼前;低头俯视脚下,只有蒸腾缭绕的云雾在半山腰弥漫。02 咏华山是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寇准在与先生爬华山时情不自禁吟诵出的,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咏华山》;【作者】北宋·寇凖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这首诗寇准在与先生爬华山时情不自禁吟诵出的。作者简介: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咏华山赏析
《华山》是寇准七岁时的咏诗。寇准,是北宋时期的一个稀世神童,他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据史书记载,寇准小时候,其父大宴宾客,饮酒正酣,客人请小寇准以附近华山为题,作《咏华山》诗,寇准在客人面前踱步思索,一步、二步,到第三步便随口吟出了这首传为千古佳话的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即景即情之作,每一句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可谓是难能可贵的佳作。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这两句诗意思是说,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也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齐,极写华山巍峨高耸之非常。其中“只有”一词说明了华山极高,再比华山高的就只有那蓝天了;“更无”说明华山是唯一最高的山峰,再没有任何一座山峰能与之平起平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这两句意思是说,当你站在高高的山顶的时候,抬起头来仰望苍穹,红日仿佛就在你的头顶上;低头俯瞰脚下,蒸腾的云雾正在半山腰缭绕弥漫。“红日”后之“近”字,“白云”后之“低”字,都极有力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与陡峭。
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对仗工整、严谨,没有一丝一毫的刀斧痕迹。二是炼字精准,不着任何痕迹地衬托了华山的高耸、巍峨与陡峭,如前两句中的“只有”、“更无”和后两句中的“近”、“低”,都用得十分精准,十分巧妙。无论是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遣词炼字的功力,都说明了绝非等闲之辈所能为之,教人不敢相信它竟然出自于一个七岁孩童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