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述怀苏轼(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出处哪里?)

花落相思尽 古文典籍 18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出处哪里?

出处:【行香子】-述怀 ——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诗句是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词牌背景]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亦可略加衬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行香子·述怀》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抒写了作者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全词语言畅达,音韵和谐,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并以议论表现人生感悟,很有哲理意义,为东坡词中风格旷达之作。

以下诗句皆是苏轼夜半无眠时写下的:《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原文|翻译|赏析

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

不如归去做个闲人是苏轼《行香子·述怀》表达的意思。原句为“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行香子·述怀》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答案是; 苏轼描写带月的诗有: 01.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行香子·述怀》 02.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出处】 苏轼《行香子》 【拓展资料】 《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隙中驹石中火的典故?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出自宋代苏轼的《行香子·述怀》。

这首词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 这首词通过描绘作者在清夜无尘、月色如银的环境中,以酒赏月的情景,抒发了他在人生不同阶段对生活的深刻体会和哲学思考。

【行香子】-述怀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 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扩写一:行香子是一个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读书引”。双调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

苏轼行香子述怀改写为散文?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尘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

「述怀」:傅注本、元 延祐本无题。明 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调名下有词题曰「述怀」。 虚苦:《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休苦」。 「月色如银」句:傅子立注:「梁 戴皓《月诗》:『浮川疑让璧,入户类烧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

原文:《行香子述怀》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白话译文: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

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 南宋 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 宋代 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苏轼最美诗词,你觉得首推哪首?

我觉得首推《行香子·述怀》。把酒对月,诗兴豪发,文人尤爱,这方面李白既多且好,狂情逸兴,最合适他浪漫情怀的释放,苏轼则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他的《行香子·述怀》便是十分有名的一篇。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人生旷达的诗有: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苏轼的《行香子·述怀》中的“且淘淘、乐尽天真。”描述了一种率性自然、尽情享受生活乐趣的心境。其中,“淘淘”一词,表达了活泼、无拘无束的状态,而“天真”则是指保持 childlike innocence 和纯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们随着天性,尽情地嬉戏、欢笑,享受这天真无邪的时光。

以下为几首词牌名行香子:《行香子·述怀》【宋】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的《行香子·述怀》中的“且陶陶、乐尽天真。”描绘了陶陶的状态。陶陶,指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这句话表达的是,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命的真谛,忘掉烦恼,全身心投入到快乐之中。“陶”字本身蕴含了快乐的意义。在古代诗词中,常有关于陶陶的描绘,比如:共陶暮春时。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轼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工作压力大,苏轼有一首词最适合身心疲惫的我们。《行香子·述怀》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苏轼《行香子·述怀》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煊染气氛,为下句诗人抒情作铺垫;

二、生动的描绘出周围的美景,提升意境。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

行香子·述怀原文: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行香子·述怀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注释 1行香子:词牌名,又名「爇心香」。「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小令。《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2尘:尘滓,细小的尘灰渣滓。3十分:古代盛酒器。形如船,内藏风帆十幅。酒满一分则一帆举,十分为全满。4虚苦:徒劳,无意义的劳苦。5叹隙中驹:感叹人生短促, 如快马驰过隙缝。隙中驹: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6石中火,梦中身:比喻生命短促,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石中火,语出北齐刘昼《新论·惜时》:「人之短生,犹如石火,炯然而过。」梦中身,语出《关尹子·四符》:「知此身如梦中身。」7「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开口谁亲:有话对谁说,谁是知音呢?8陶陶:无忧无虑,单纯快乐的样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其乐只且!」

行香子·述怀鉴赏   作者首先描述了抒情环境: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此种夜的恬美,只有月明人静之后才能感到,与日间尘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把酒对月常是诗人的一种雅兴:美酒盈樽,独自一人,仰望长空,遐想无穷。 唐代 诗人李白月下独斟时浮想翩翩,抒写了狂放的浪漫主义 *** 。苏轼正为政治纷争所困扰,心情苦闷,因而他这时没有「把酒问青天」也没有「起舞弄清影」,而是严肃地思索人生的意义。月夜的空阔神秘,阒寂无人,正好冷静地来思索人生,以求解脱。苏轼以博学雄辩著称,在诗词里经常发表议论。此词在描述了抒情环境之后便进入玄学思辩了。作者曾在作品中多次表达过「人生如梦」的主题思想,但在这首词里却表达得更明白、更集中。他想说明: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万物在宇宙中都是短暂的,人的一生只不过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地须臾即逝。作者为说明人生的虚无,从古代典籍里找出了三个习用的比喻。《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短暂得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李善《注》引古乐府诗「凿石见火能几时」和白居易《对酒》的「石火光中寄此身」,亦谓人生如燧石之火。《庄子·齐物论》言人「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唐人李群玉《自遣》之「浮生暂寄梦中身」即表述庄子之意。苏轼才华横溢,在这首词上片结句里令人惊佩地集中使用三个表示人生虚无的词语,构成博喻,而且都有出处。将古人关于人生虚无之语密集一处,说明作者对这一问题是经过长期认真思索过的。上片的议论虽然不可能具体展开,却概括集中,已达到很深的程度。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

  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苏轼在元祐时虽受朝廷恩遇,而实际上却无所作为,「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加以群小攻击,故有是感。他在心情苦闷之时,寻求着自我解脱的方法。善于从困扰、纷争、痛苦中自我解脱,豪放达观,这正是苏轼人生态度的特点。他解脱的办法是追求现实享乐,待有机会则乞身退隐。「且陶陶、乐尽天真」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只有经常在「陶陶」之中才似乎恢复与获得了人的本性,忘掉了人生的种种烦恼。但最好的解脱方法膜过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看来苏轼还不打算立即退隐,「几时归去」很难逆料,而田园生活却令人十分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闲情逸致,这是我国文人理想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他们恬淡寡欲,并无奢望,只需要大自然赏赐一点便能满足,「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就足够了。这非常清高而富有诗意。

  苏轼是一位思想复杂和个性鲜明的作家。他在作品中既表现建功立业的积极思想,也经常流露人生虚无的消极思想。如果仅从某一作品来评价这位作家,都可能会是片面的。这首《行香子》的确表现了苏轼思想消极的方面,但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政治生活中的苦闷情绪,因其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在封建社会是难以实现的。苏轼从青年时代进入仕途之日起就有退隐的愿望。其实他并不厌弃人生,他的退隐是有条件的,须得像古代范蠡、张良、谢安等杰出人物那样,实现了政治抱负之后功成身退。因而「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这就要根据政治条件而定了。事实上,他在一生的政治生涯中并未功成名遂,也就没有实现退隐的愿望,临到晚年竟还被远谪海南。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从生活中悟出人生认识,很有哲理意义,读者读后不致感到其说得枯燥。此词是东坡词中风格旷达的作品。

  行香子词音节流美,堪称词林中之佳调。 上下片领格字用去声,领下三言三句。下片第一、二句,一般和上片平仄相同并押韵,然亦有并以仄收不押韵。东坡此词可为定格之典范。在韵律上此词虽不如《行香子·过七里濑》优美,但也很不错,尤其是「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两段排比,很有韵律美。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这是古代文人普遍的矛盾。于是有花间的沉沦,有避世的归隐,而苏轼是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作者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的畅达、音韵的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一致,形式与内容完美地融合起来。据宋人洪迈《容斋四笔》所记, 南宋 绍兴初年就有人略改动苏轼此词,以讽刺朝廷削减给官员的额外赏赐名目,致使当局停止讨论施行。可见它在 宋代 文人中甚为流传,能引起一些不满现实的士大夫的情感共鸣。

行香子·述怀创作背景   此词的写作时间不可确考,从其所表现的强烈退隐愿望来看,应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时期(1086—1093)的作品。当时宋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持朝政,罢行新法,起用旧派,苏轼受到特殊恩遇。元祐元年(1086)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的重位。但是政敌朱光庭、黄庆基等人多次以类似「乌台诗案」之事欲再度诬陷苏轼,因高太后的保护,他虽未受害,但却使他对官场生活无比厌倦,感到「心形俱悴」,产生退隐思想。他曾在诗中表示:「老病思归真暂寓,功名如幻终何得。从来自笑画蛇足,此事何殊食鸡肋。」(《与叶淳老侯敦夫张秉道同相视新河》)此诗为元祐五、六年间(1090—1091)知杭州时作,此词思想与之相近。 诗词作品: 行香子·述怀 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 诗词归类: 【饮酒】、【抒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