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朝代?
首先,我们来看看吴均生活的年代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了。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xiáng),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
《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并称“吴均三书”。 与施从事书 吴均 故鄣县①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②,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④竞来;企水⑤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⑥被⑦径。风雨如晦⑧,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⑨。
南北朝吴均的三书是:《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和《与顾章书》。吴均所撰写的这三封书信被称作南北朝的“吴均三书”。下面将对这三书进行详细的解释:《与施从事书》这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施某的一封书信。
吴均“三书”,是三封书信,不是三本书。“三书”,即《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吴均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
吴均为什么要写与朱元思书?
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对友人的规劝。
该人物三书是指《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吴均(469年~520年)南北朝梁代文学家,时人或谓其为“古龙”。诗文清新流丽,多为寒士短歌,时见不平之鸣。《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本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骈体文,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视之情。吴均三书指——《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吴均三书指——《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出身贫寒,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吴均“三书”是三封书信,分别是:《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吴均简介: 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时官吴兴主簿。明人辑有《吴朝清集》。吴兴故鄣(现在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
吴均为什么归隐山林?
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一些仕途失意或受佛教、道教影响的士人便遁迹山林,避触犯武帝,书被世隐居。 吴均一生仕途也不如意。
吴均三书指的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写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三部书信体散文。这三篇文章均为吴均担任地方官员时写给朋友的书信,以描绘山水景色、表达情感、谈论生活琐事为主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吴均的代表作。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是古代南朝时期写景散文的名作。钟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相一致。
《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吴均三书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内容主要是描述自己旅途中所见的景色。《与施从事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
与吴均书白话?
应该是与朱元思书。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吴均三书》的共同特点是: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且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吴均三书》是三封书信,即《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作者:吴均(469年—520年),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
还著有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一卷。《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
吴均善于写作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俱以写景见长。如“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等句,皆文笔清丽,韵味隽永。4作品欣赏编辑 《咏宝剑》我有一宝剑,出自昆吾溪。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等。“吴均三书”,是南朝梁代山水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独绝”,因为文学价值:文章以清新脱俗、自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南朝时期浙江地区的山水风光和人文风情。
吴均私自撰写了哪本书
《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其“文集二十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诗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吴均《与朱元思书》 (3) 又如:山峰(山的突出的尖顶);高峰;孤峰;峰岫,峰朵,峰头;峰腹(山峰中部) (4) 最高点;顶点 [summit;peak]。
另有《吴朝请集选》一卷,清代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选》本。严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辑录其文有《与施从事》、《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等十三篇,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十辑录其诗有《赠王桂阳》、《山中杂诗》、《答柳恽诗》等一百四十七首,较为齐备。
是的,负势竞上是成语。 详细解释: 负势竞上的上是向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争着向上。
有三个人饿,文学方面有两个,应该是第一个吧,他挺有名的,写了《与朱元思书》南朝学者: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1]。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他曾有《吴均集》二十卷,但在宋代时已大部分散失。明代辑本包括张燮的《吴朝请集》三卷附录一卷,以及张溥和吴汝纶的编选本。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下面是相关学习内容,欢迎参考!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书信中的一个片段。本文叙述作者乘船桐庐自至富阳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喜爱自然,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抒发了作者对政治官场的厌倦和对功名利禄的鄙视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翻译重点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都在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些山)争着伸得更高,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
(3)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也长久不停地啼着。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6)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8)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奇峭的山和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文学赏析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桐庐至富阳途中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全文分三段。
首段是总写,勾勒全景,写出富春江山水之美。第一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绘的是远景,极目远眺,风停雾散,高爽晴空一尘不染,天山一碧,景象清新而壮阔。这既绘写景色,又暗点惬意畅游的季节。秋天特有迷人景象深深吸引作者,于是泛舟江上,兴致分外盎然。第二句,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写的是泛舟情景和畅游心情。“从流飘荡”,既写小舟沿江逆水而上的情态,又抒写心中随顺追趣之情。一中路美景收不尽,只好“任意东西”以饱眼福。第三句进而写出作者游踪,统观“自富阳至桐庐”百来里的山光水色之后,作者由衷赞叹:沿江奇山异水,天下无与伦比。
此文不是运用移步换景写法,而是在总写之后,分镜头逐一描绘。第二段先承上写“异水”。前两句写富春江静态美。江水色泽,青白一片,水流清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可以看见鱼儿在往来嬉戏,甚至连细小的石子也历历在目,足见江水的明静和、清澈。第三句又转写富春江的动态。从地理状况看。江流自东而西,流经之处地势复杂,有的地段江面开阔,水波不兴,江面如镜,幽静明澈,有的地段狭窄,江岸陡峻,故急湍猛浪,桀骜不驯,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形容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激浪像骏马飞奔,真是动人心魂,气势不凡。这段只用了三句二十四字,或是正面描绘,或侧面烘托,或设喻作譬,就把变幻多姿的景象展现出来。
第三段进而写“奇山”。作者不是具体地描摹某山某景,而是用概括而形景的语言写出那段江流险峻的山势和山中种种奇异的景物,从舟中仰视夹岸群山,无数山峰直插云天,虎虎有气,视野从低到高,从点到面。“负势竞上”,视线由低往高移动:“互相轩邈”,视线向远处发展,视线扩展到座座高山:“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再从局部扩展到整体。“竞上”、“互相”、“争高”,无生命的山,无不奋发向上,这不仅描绘出层峦迭峰种种奇特的雄姿,还写出观赏者荡涤心胸的奇趣,写了奇特山势,作者的目光又从整体转到细部,再次突出山之“奇”,从描写对象看,写了泉水、百鸟、鸣蝉、山猿和树木,但不是突出形象而是从音响和日照角度来写,写出听觉和视觉中新奇的美感,泉水泠泠,清越悦耳,好鸟嘤嘤,和谐动听;山蝉儿高唱,山猿长啼,也无不令人振奋。山林百间交汇,组成一曲优美交响乐。这一段最后珍两句写树木,跟段首“皆生寒树”照应,群峰丛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给人以欣欣向荣,蓬勃向上感觉,写树木繁茂,虚实结合,正写“横柯”、“疏条”,侧写“在昼犹昏”,“有时见日”,运笔手法灵活多变。这一段描写山中景物,插入一组议论性偶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是作者观赏美景中油然而生的联想,借景言志,既反映了作者对争名逐利官场的鄙视,又衬出大自然美景诱人的力量,作者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一生较坎坷,曾遭到焚书免职处分,在其他写景诗文中,也常流露这种不平心情绪。这里“望峰息心”和“窥谷忘反”中的“谷”既是实指,又是泛指。就实指而言,意谓这名利极力攀上峰巅,热衷政务而想飞黄腾达者,应窥见面前危险深谷而返,就泛指而言,意谓大自然的伟大会使人流连忘返,平息功名利禄之心。总之,既写奇景,又抒感慨。
此文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描写景物特色鲜明,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