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如下: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元丰六年[188]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189]起行。念[190]无与为乐者[191],遂至承天寺[192]寻张怀民[193]。怀民亦未寝,相与[194]步[195]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196],水中藻、荇[197]交横,盖[198]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应该是《记承天寺夜游》吧 宋朝 ·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初二语文八年级语文上册 人教版部编版统编版 初中语文8年级语文上册 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8年级上册-10 记承天寺夜游(部分)
hé chù wú zhú bǎi ?dàn shǎo xián rén rú wú liǎng rén zhě ěr。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0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作品原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⑽,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的记意思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的课文,其作者是宋代文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特点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叙述(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描写(描写的是承天寺庭院中清澈空明的景色,渲染了清幽的氛围)议论(以两问一答收结。
描写月夜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的赏析是什么?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全文原文如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是记录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一般用来记录事件,多为游记。 “记”是记录的意思。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记一般用来记录事件,多为游记。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
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描写月下景物得诗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上联:子瞻摹月色疏影摇曳 下联:怀民伴苏仙静夜闲游 《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上17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文内容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不可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窗(门户)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我的好友,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漫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合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写作背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结构形式:
1、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议论。
2、结构层次: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3、写作技巧:
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