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知识(怎样了解诗词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赏析?)

我也有泪有感情 诗词大全 16

有关诗歌的知识与诗歌

《登鹳雀楼》作者:唐代王之涣 ①全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②翻译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乐游原》作者:唐代李商隐 ①全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鉴赏:诗歌,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赏析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因而,赏析诗歌的意境,必须把握艺术形象,领悟诗人的情感。

掌握平仄 诗是韵文。千万不要被“平仄格律是诗词创作的缭铐”这种懒人借口所误导,还没开始就心里抵制学习平仄格律。

“老鼠偷了粮仓的米,怎说怎有理”诗词专家会评不会写,有人说正常,也有人说不正常。我倒是倾向于既会写又能评,才算一个完美的诗词家。

初中语文常考诗歌知识点 树木类 柳:送别、留恋、伤感。 ①“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 ②“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③“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 松:傲霜斗雪的典范,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诗人常用它来警世自勉或表达自己高尚的品节。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怎样了解诗词基础理论知识并学会赏析?

朋友,看你选的是苏轼妻子的照片,我把自己写的这篇赏析给你,希望对你有用。

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包括: 1. 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2. 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象征、隐喻等文学手法。 3. 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背景。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诗歌的风格:民谣、挽歌、古代史诗、寓言诗、古典诗、抒情诗、田园诗、现代诗、短歌。诗歌的结构:五行诗、四行嘲讽短诗、无韵诗、俳句、五行滑稽诗、四行隔韵诗、十四行诗、散文诗。诗歌的修辞:明喻、暗喻、讽刺。

关于诗词的知识

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

回答如下: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采用韵律和节奏,通过语言的节奏和意象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文学常识诗歌常识(一)古诗的分类古典诗歌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诗歌阅读的方法: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 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

读懂诗歌的作用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怎样才算读懂?

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第一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歌的起源。前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诞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在中国文学中发展得最充分的文学体裁。中国的诗歌文化已经流传了千年,直到现代还有很多人喜欢古诗词,在不同的平台展示着自己对于诗歌的热爱。

高中我们学过的诗歌可不少,比如诗经中的《氓》、《采薇》等,诗歌作为课本中和高考中常出现的知识点,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 扩展资料 诗歌的起源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关于诗歌的知识或故事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