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开福寺值得去吗
古开福寺值得去,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市区北门外新河,临湘江,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长沙四大寺庙?开福寺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建于公元927年。 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
最佳参观时间 观赏夜景:建议在傍晚到晚上的时间参观,这样您不仅可以享受日落的美景,还能看到寺庙在夜幕中逐渐亮起的灯火。人流较少时段:尽量避开周末和节假日的高峰时段,选择平日晚间,以获得更为宁静和独特的体验。
开福寺是湖南省长沙市的一座著名佛教寺院,游客可以在开福寺内游览、参观,但是一般情况下是不提供住宿服务的。开福寺本身是一个供信众礼佛、祈福的场所,不同于旅游景点和酒店,因此一般来说是不会提供住宿服务的。如果您需要在长沙市住宿,可以选择当地的酒店或旅馆等住宿设施。不可以住宿。
长沙的寺庙是开福寺。开福寺是长沙市最为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以下是关于开福寺的详细介绍:1. 地理位置:开福寺位于长沙市开福区。这里交通便利,是长沙市内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2. 历史背景:开福寺历史悠久,是佛教在长沙的重要据点。寺庙内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古迹,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参观。
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寺院。
长沙有哪些寺庙?最灵验的是哪里?
最灵验的应该是开福寺和洗心禅寺吧,个人觉得去洗心禅寺比较好,那边远离闹市,在偏远的望城郊区,但是自然风景比较好,看你喜欢哪种环境了!
长沙开福寺的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晚上6点。在节假日,如五国庆和春节等,由于前来祈福的信徒和游客众多,寺庙会相应推迟关闭时间,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开福寺可以住寺庙里。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开福寺,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
开福寺:长沙开福寺是长沙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位于长沙市芙蓉区。该寺历史悠久,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福寺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佛教文化与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观和朝拜。2. 岳麓寺:岳麓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山脚下,是长沙著名的古刹之一。
开福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岳麓山南峰之上,是长沙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该寺庙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灵验而闻名。许多人在求财、求学、求子等方面,都会前往开福寺祈求神灵庇佑,相信在神明的保佑下心愿能够得以实现。
长沙开福寺值得去吗?
非常值得一去,历史上的传说是先有开福寺后有长沙城的。
好的,以下是一些关于长沙开福寺的文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探寻千年古刹,领略长沙开福寺的历史韵味。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的和睦与平安是非常重要的。开福寺的佛祖被认为能够保佑家庭和谐、平安。许多人在生活中遇到家庭矛盾或希望家人身体健康时,会前往开福寺祈求庇佑。因此,对于寻求家庭平安的人来说,开福寺也是一个非常灵验的场所。
需要,可以在微信上预约,开福寺坐落长沙城北。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长沙有什么寺庙
古开福寺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三坊七巷文化区中,是福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古开福寺内保存了众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唐代的鼓楼、钟楼,可供游客参观。寺内还有主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展示了古代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游客可以在古开福寺内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参观寺庙和品味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此外,寺庙周边也有各种商业设施和文化景点可供游客游玩。
一般来说,游览古开福寺的时间因个人爱好和观光安排而异。对于对寺庙有浓厚兴趣的游客来说,大约需要2到3个小时来仔细参观寺庙的各个区域,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对于时间紧张的游客,也可以在1个小时内简要参观寺庙,欣赏主要的建筑和景观。因此,游览古开福寺的时间大致在1到3个小时左右。
长沙比较有名的寺庙有开福寺和麓山寺。
长沙开福寺简介
在长沙城北新河与湘江交汇处凤嘴,有一座殿宇宏伟、气势非凡的千年古寺,这便是 长沙开福寺
三湘名刹开福寺。
开福寺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为禅宗临济宗杨岐派著名寺院,始建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时马殷割据湖南,建立楚国,史称“马楚”。马氏以长沙为都城,在城北营建行宫,建有会春园,作为避暑之地。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马殷之子马希范将会春园的一部分施舍给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马希范继位后,又在附近大兴土木,旁垒紫微山,北开碧浪湖,使开福寺一带成为著名的风景胜地,有内外16景。明代文人李冕曾题诗《开福寺》赞曰:“最爱招提景,天然入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
盛况
开福寺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后历经宋、元、明、清各朝,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召见,赐紫方袍。宋徽宗时,道宁禅师住持,使佛寺中兴。他将临济宗杨岐派禅法,传给日本求法僧人觉心。觉心回国后,创法灯派,被日皇赐以“法灯圆明国师”谥号,僧徒众多,日本佛教临济宗派因而视开福寺为“祖庭”圣地,几乎每年都要派人来朝拜。光绪12年,名僧寄禅、笠云与著名诗人王闿运等僧俗19人在此组织碧湖诗社,赋诗谈禅,一时传为美谈。光绪末年,诗僧笠云创办湖南僧立师范学堂于寺内。 千余年来,开福寺历经兴衰,多次改建重修,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年间重建。1994年开福寺被定为尼僧修学道场以来,住持能净法师利生为怀,志存兴复,对开福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新修了僧堂、放生池、清泰桥、钟鼓楼等;维修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念佛堂、摩尼所、斋堂、客堂、藏经楼。1997年,开福寺又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整个修复扩建工程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重修后的开福寺不仅更加庄严肃穆,而且布局合理,错落有致,高雅古朴,成为湖南佛教界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19 年,开福寺承办了湖南佛学院尼众部。
组成
今开福寺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大殿(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及两厢堂舍等。山门为四柱三门三楼花岗石牌坊式建筑,高10米。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为人物,或为树木花草,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山门两旁立有石狮、石象各一对。进入山门,即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上架单拱花岗石桥,走过石桥,便见一座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圣像,面带微笑,手执杨柳净瓶,九龙拥立,庄重中透着祥和。伫立像前,肃穆与敬仰之情油然而升,尘世的心便也多了几许平和与宁静。再往前行,便是开福寺的主体建筑三大殿。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重塑弥勒佛、韦驮菩萨、四大天王。 中殿为正殿,又称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 后殿为毗卢殿,内供毗卢遮那佛像。周围供五百罗汉像,高约0.4米,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民间流传数罗汉以测吉凶,即以任何一个罗汉为起点,按自己的年龄,数到最后一个罗汉,再按罗汉的编号抽取封签一张,以测吉凶。但现在的签辞已作修饰,大多数以劝谕守正行善为主。 三殿之间有庭院,植古树名花,并立有清代石碑数座,显得十分古朴典雅。三大殿东侧为客堂、斋堂、摩尼所、紫微堂,紫微堂上为藏经楼,是唐宋时的古建筑,西侧为禅堂、说法堂、念佛堂等。 寺内楹联甚多,大多蕴含佛门教义和为人处世之道。大雄宝殿中有一副很有意味:斋鱼敲落碧湖月,觉觉觉觉,先觉后觉,无非觉觉;清钟撞破麓峰云,空空空空,色空相空,总是空空。联中折射出的佛教哲学耐人寻味。
兴盛
开福寺自建寺以来,虽几经损毁,但香火一直绵延不绝,佛事兴盛。特别是成为比丘尼丛林以来,在住持能静法师的主持下,弘扬正法,广利众生,法门昌盛,声名远播,吸引了不少高僧大德来访,佛教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多。日本临济宗派佛教高僧几乎每年都来开福寺拜谒祖庭。台湾著名惠空大师和惟一大法师也多次访问开福寺。香港、澳门、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大和尚和著名比丘尼也纷纷前来交流佛教文化。1997年,能净法师应“中韩日三国佛教基金纽带”组织的邀请,出席了在日本举办的国际佛教交流会。2000年,应台湾佛教界的邀请,能静法师前往宝岛说法巡礼,反响良好。2002年,应韩国佛教界的邀请,能静法师参加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和尚任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出访韩国。
麓山寺简介
麓山寺坐落在岳麓山的古树丛中,是湖南省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毁于日军,今仅存山门和藏经阁。殿堂现已修复,殿内千手观音庄严慈祥。现在寺由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主要建筑组成。山门作牌楼式,额书“古麓山寺”,藏经阁又名观音阁,阁前有古罗汉松二株,传为六朝所植,又名六朝松,成为麓山寺悠久
历史的活见证。 麓山寺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是麓山寺碑,为唐开元十八年(730)刻于古麓山寺,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是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1413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李邕(678—747),字泰和,扬州江都人,工书善文,名满天下,善以行、楷书碑,自成一格。此碑对后人影响较大,宋代苏轼,米芾稍袭基法,元代书法家越孟“每作大字,一意拟之”。明董其昌誉其“右军如龙,北海如象”。该碑是我国著名的唐碑,属省重点保护文物。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法 、摩诃
衍那、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法 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天台宗创始人智 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诗圣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吟咏,刘禹锡亦有“高殿呀然压苍 ,俯瞰长沙疑欲吞”之惊叹。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因其文章、书法、刻工俱为上乘,世称“三绝碑”。 麓山寺自晋代创建以来,经过隋唐的发展,宋元的延续,至明代中期已成为全国佛教禅宗派著名的胜地,为彰扬麓山寺的功绩,明神宗于万历年间,特赐名“万寿禅寺”。明末,禅寺毁于兵火,后于清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复,但规模远小于前。1944年再毁于日军战火,仅存山门及观音阁。1986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原貌,现任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2000年,圣辉作为中国宗教领袖七人代表团中的一员参加了联合国“千年和平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