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笔论(蔡邕笔论原文注释和译文)

橘黄色日落 好词好句 16

蔡邕笔论原文 注释和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因此书法的神彩是写出来的。

蔡邕在他的书法创作当中,字体中的精气神都表现得特别到位,如果大家想让自己去欣赏他的书法话,只能让自己通过欣赏一些拍下来的图片这一途径来得到。 蔡邕笔论 蔡邕在文学方面的著作是非常多的,同时他对书法形体上也很有研究。在蔡邕的笔论当中,大家就可以看出来蔡邕对于书法的见解,十分有心得体会。

蔡邕四篇书论中,深受后人推崇的就是《笔论》和《九势》两篇文章,至今仍在中国书论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蔡邕在《笔论》开篇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书者,散也”。这个观点对书法创作者有很深的影响。蔡邕认为,书法作品不仅体现的是书法创作者的书法技巧,还从中流露出创作者的精神全貌。

蔡邕笔论 如果大家是书法爱好者,那么蔡邕笔论对于大家练习书法就起到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大家自己去研究这一笔论,还能够让自己的书法得到突飞猛进的进步。因为在这个笔论当中,讲述的书法的运用有很多。特别是在心态方面,在笔论当中都有提醒后人该怎么做才能写好书法。

道法自然 蔡邕著有《书法九势》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什么是书法中的涩行和紧收?

东晋蔡邕在论书法的《九势》最早提出“涩”这个慨念,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涩势意即道路险阻不畅通,克服阻力向前推进。

这是蔡邕《九势》里的一句话,是说只有软软的毛笔才能生出千奇百怪的书法形象!!就是说做人要刚柔相济!

是《笔论》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在其《笔论》中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这里说的也是和书之前的个人修养有关系的做法。王羲之《书论》,“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也” 。通人志士,就是有学问有造诣有修养的人。

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在蔡邕名义下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蔡邕不仅是东汉的大书法家,而且是汉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传世书论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气不盈息,沉宻神彩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气息要平稳,神情要专注。出自:蔡邕《笔论》全文如下: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 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成书。这句话其实是来自于书法经典《玉堂禁经》,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蔡邕《九势》句 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蔡邕《笔论》句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释义:只有笔软才能产生千奇百怪的姿态。唯(惟):介词,由于。笔软(不是软笔):笔力不足。手握笔软弱无力。奇怪:奇形怪状。

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笔论译文: 作书,是闲散的事。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

某些人生造词语,当然找不到了。 我猜应该是从任情恣性、任情适性、任情极性、随情适性改的吧,这些都是古文里出现过的。 如汉·蔡邕《笔论》:“书者,散也。

王羲之《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十分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

为什么会有人说“隶书要行笔迟涩”?

这是笔力问题,也是书法运笔的方法问题,我谈谈个人观点,欢迎同道探讨。 何为行笔迟涩?

这个问题问的很大,但是基本上看得出来问这个问题的人还是懂的书法的两大块体系的。

兼毫笔是以青羊或黄羊之须或尾毫制成。书法最重笔力,兼毫柔而无锋,书亦“柔弱无骨”,故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

首先,个人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首推为其成为书圣的原因之一。王羲之从6岁发现其父亲王旷收藏蔡邕的《笔论》,就喜欢上书法了。当别人还在嬉戏玩耍的时候,王羲之已经在书房里开始练习书法了。

而在中国书法中,中国人对抽象造型精神感应的强度,在中国书论中式俯拾皆是。东汉蔡邕在《笔论》中曾这样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强弓硬尸,若说火,若云雾,若明,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由此看出,两者在对抽象感受上都有如此强烈的感觉。

蔡邕笔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笔论原文及译文如下:

蔡邕《笔论》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蔡邕《笔论》译文:

作书,是闲散的事。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大凡作书,首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同面对皇上,这样就没有写不好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像虫吃树叶,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得称之为书法。

蔡邕《笔论》注释 :

1、散:抒发。此处指抒发书者的思想感情,即所谓“寓性情、襟度、风格其中,而见其人”。

2、散怀抱:意谓不要为俗务杂念所扰。

3、任情恣性:意指使想象在生活领域中驰骋。

4、中山免毫:用中山兔毫做的笔。概指最好的笔。

5、至尊:至高无上的皇帝。

6、纵横:指整个字势。

7、象:形象,在此句中作为动词。

标签: 笔论 九势 任情恣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