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评价诸葛亮(易中天、陈寿和唐朝李靖,谁更有资格评价诸葛亮?)

柠檬花盛开 诗词教学 19

陈寿的《三国志》为什么对诸葛亮评价不高?

陈寿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但他并没有把蜀汉的灭亡归罪于诸葛亮,只认为他不善于临场发挥,缺乏北伐时做将军的谋略,这也是陈寿评价诸葛亮时比较中性的一句话。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诸葛亮却近乎完美。作为历史学家,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一般代表了当时学者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在评价中指出,诸葛亮“奇谋为短”,意味着他在制定出奇制胜的军事策略方面存在不足。此外,他在临敌指挥时也未能充分展现出军事家的风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战场上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并非全面否定他的军事才能。

首先,诸葛亮得到推崇,并不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陈寿的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长篇大论我就不引述了。

陈寿评价他:“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

陈寿的笔墨吝啬而精炼,《三国志》仅为八位人物立传,诸葛亮是其中之一。这八人中,诸葛亮的传记独树一帜,反映出他对这位蜀汉丞相的极高评价。在官修史书中,诸葛亮成为极少能享受单独传记的臣子,这一举措本身就彰显了陈寿对诸葛亮功绩的认可。

易中天、陈寿和唐朝李靖,谁更有资格评价诸葛亮?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何做到准确、客观,至少应该从“史实、史才、史德、史识”这四个维度去判断。

陈寿评诸葛亮的治政才能,言其“识治之良才”,差不多跟管仲、萧何一个类比,这个评价是很高的。而总体上来说,诸葛亮能够将刘备集团从江夏一个小地方,逐渐发展到坐拥荆、益二州,后来又攻略了南中少数民族的政权,确实充分展示了其内政的历史水平。

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这些评价诸葛亮: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再举出陈寿的《诸葛亮集·表》中对诸葛亮总评价的话语,来看看诸葛亮政治才能:诸葛亮作为丞相,他安抚百姓,昭明法度,裁减官员,制定了非常合于时宜的政治法度;他诚心待人,发扬公道之心;对国忠心耿耿。

陈寿评价诸葛亮曰:【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句话

意思是:长于整治训练军队,奇谋制敌方面却有所短缺。治理百姓之才干,强于他为将的谋略。出自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节选原文: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评价诸葛亮:“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于治军理民,短处便是不善于领兵对战。那么陈寿的评价是否公允呢? 现代对《诸葛亮传》的看法 现代对《诸葛亮传》有两种看法,差别主要集中于陈寿对诸葛亮的态度。

谢邀。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整体来说,在历史的诸葛亮进行了能力的调整。

三国志是正史、其他事外传的野史、不可信、本来曹操一带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的地位很高、而诸葛亮只不过是刘备的宾客、官为军师将军。

陈寿的意思是,陈寿的意思是说的诸葛亮自己的治戎才干和奇谋才干相比,,后面还有治国才能,优于将略。 应该说他治国的本领略胜一筹,这意味着他治国的本领更高。诸葛亮是政治家,战略家,军事。 诸葛亮是张良和萧何的合体,负责顶层规划和后方建设,不善于阵列指挥。

作为史学家的陈寿,他是怎样评价诸葛亮的呢?

相反的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极高也是最为中肯的,一句“管萧之亚匹矣”就可以看出陈寿对诸葛亮是何等的推崇,把他比作春秋之管仲,西汉之萧何。而管仲萧何又是何等人,诸葛亮等于此二人相提并论,也说明了陈寿对他的能力人品都是肯定的。

抑亦管、萧之... 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但文如其人,通观整个三国志,陈寿因为不敢得罪曹操和司马懿,所以对史料进行了修饰和删减。

用你的话说说陈寿怎样评价诸葛亮?最末一句是什么看法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评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在三国时期被视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智囊,并且被后人尊为“千古奇才”。

诸葛亮体态:身长八尺(约184cm),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英俊的前提就是个高。

诸葛亮曾隐居在南阳,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

为了报私仇。

一直以来,围绕诸葛亮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总体来说,关于诸葛亮的争论,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诸葛亮“短于奇略”,甚至讥他“平庸”;另一种则认为诸葛亮智慧超群,就像《三国演义》描述的一样“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机”。

西晋文士陆机夸大曹魏将士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战功,北魏名臣崔浩以成败品评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现在一些历史学者则从各方面搜集材料,以证明诸葛亮确实是“将略非其所长”。

陈寿故意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因为“陈寿尝为瞻吏,为瞻所辱”,“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从而得出陈寿是公报私仇的结沦。

陈寿编著《三国志》: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统一天下。陈寿撰写完成《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的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他生于公元181年,逝于公元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即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担任蜀汉丞相一职。

诸葛亮剧照

陈寿在其《三国志》中对诸葛亮所作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众多议论。很多人都说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不是很高,但其实从《三国志》种种细节看,他对诸葛亮的评价非但不低,反而很高。

首先,《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诸葛亮不仅仅教化百姓,教他们识礼,广开门路。同时对他认为有利于国家的人进行奖赏,反之则进行一定的惩罚。”。这段话也肯定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与高尚人格,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算得上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了。

其次,在《三国志》的传记规格上可以看出,全书只有八个人是单独成传的。而多数是为开国之君,陈寿却为诸葛亮单独立传,记叙其生平事迹,这足以证明他对诸葛亮的极大肯定。

最后,在《三国志》中也有“带兵打仗,用兵计策不是孔明强项”的说法,诸葛亮连年发动战争,却无法成就功业,这只能说明他并不擅长这一方面。但这并不能说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过低,只能说诸葛亮并不是十全十美,无所不知的人。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才学谋略,善于治国,正直廉洁已经足以获得陈寿的高评价。

陈寿简介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 *** ,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代表作品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其师谯周对他给予这样的评价: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陈寿像

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黄皓专权时,很多人都阿谀奉承,谄媚奉迎黄皓,陈寿却不喜欢与这些人为伍,而因此被贬了官。此后,蜀汉灭亡,晋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于是便向司马炎推荐陈寿,陈寿再次为官,官至阳平令。

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晋灭吴国,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历经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他所著的《三国志》中体现出的谋略与才智,被现代人广泛应用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上。

陈寿因《三国志》得到很多人的赞赏,而正因如此,秉笔直书的他遭受当世权贵的厌恶,晚年屡遭被贬,始终郁郁寡欢,不得志。

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陈寿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去世之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f等人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阐述了前人的是非得失,也对今世之人的教化大有裨益,虽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惠帝采录其书。于是惠帝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

曹操 陈寿 陈寿曾高度评价曹操,曹操的生年是公元155年,于公元220年去世,字孟德,是沛国谯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人。他不仅是是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同时也在文学和书法上颇有造诣,那么关于曹操还有哪些介绍,对于陈寿,他的资料又有哪些呢?

曹操雕像

官渡之战以少胜多给曹操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他的诗歌气魄非常宏伟,情感慷慨悲凉,散文亦成就颇高,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书法也被唐朝张怀评为“妙品”。曹操还以汉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各地,消灭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中原地区,并对此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和发展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济,自此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先担任了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在其去世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 *** ,即现在的四川南充人。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研习《尚书》、《三传》,精通《史记》、《汉书》。

陈寿一生,不阿谀奉承,导致得罪一些权贵,仕途之路颇为坎坷。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灭亡,至此分裂局面结束,陈寿花费十年精力,完成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也被称为“前四史”。公元297年,也就是元康七年,六十五岁的陈寿病逝。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以看出陈寿对曹操还是颇有赞誉的,这也是他们之间的特殊联系吧。

陈寿评价曹操 提起曹操,很多人都会说曹操是“汉贼”,在戏曲中曹操形象也是白脸奸臣。但不得不说,他在历史上还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操统一北方,任用有贤能的人才,推行一系列的法制政策,兴修水利等措施,使在他统治下的黄河流域在当时较其他地区安定很多。

曹操画像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曹操谋略过人,不仅消灭割据势力,还运用一些治国之策,善用贤人采纳计策,不会过于计较旧时的嫌隙。此人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因陈寿是蜀汉的降臣,之后又在西晋做官,其所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对曹操进行文辞的赞美也实属常理之中。

那么,陈寿究竟是如何评价曹操的呢?

首先,陈寿肯定了曹操结束割据局面,以兖州一地统一北方中原地带,这与曹操非凡的军事能力是离不开的。至此可看出,陈寿在这一点上对曹操还是进行了积极的肯定。

其次,陈寿认为曹操是“非比常人,是超过世人的杰出人才”,可能与他的军事才能以及善于治理国家有关,这相当于给了曹操一个很高的评价。

最后,在《三国志》中还写过这样一句话:“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这句话在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肯定了曹操的英勇与才智,此为褒义;另一种是把他与勾践相比,从勾践为人角度看,似乎有种贬义。

陈寿三国志 陈寿,西晋时期巴西安 *** 氏,也就是现在的四川南充人,其字称作承祚。他的生年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一年,在公元297年即西晋元康七年病逝。陈寿的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史学界把这部巨著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

据统计《魏书》共计三十卷,《吴书》略少,共计二十卷,而《蜀书》则有十五卷,共计六十五卷。这三书的内容几乎没有重复,记事也较为详实。总得来说,《三国志》就是一部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书。

同时期的范f曾这样评价《三国志》: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其书中劝诫之言颇多,既讲明了前人的是非分明,同时也使现代人受益匪浅,虽然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胜在质朴实在,希望惠帝愿采录该书。通过范f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三国志》在当时是颇受好评的。《三国志》以尊魏为正统,但实际上却是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并且较为真实地记录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势。在《魏书》中,陈寿专门为曹操叙写了本纪,但是在《蜀书》和《吴书》中则只有传。

《三国志》记事较为简洁,因作者陈寿是三国时期人,蜀国灭亡时他刚好三十一岁。所以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在当时应该属于现代史,但所能记载的事迹毕竟有限,那一时期的很多事他都亲身经历过,因此书中情况应该较为真实,但也可能是个人恩怨没有消除,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很难达成共识,这给史料的选取采用和整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