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写作背景(关于古诗周邦彦的关河令?)

老公我爱你 诗词大全 18

悲秋的诗句

次年秋天来临之际,杜甫仍困居山城,感时伤世,写下这首《登高》,并创作了以《秋兴八首》为题的著名组诗,我们此处所选为组诗中具有发端起兴性质的第一首(以下简称《秋兴》)。夔州九月时节所特有的景色,在这两首诗中均得到绘声绘色的表现;悲秋与客愁,构成这两首诗共同的情感主题。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秋兴八首》是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言律诗,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的写作背景(时间 地点

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本诗作于767年重阳节。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时杜甫56岁,寓居长江边的夔州,且身患重病,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这时的杜甫,生活困窘,病魔缠身。又恰逢重阳,他约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来。他抱病登临山顶。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诗题上注有“歌”、“歌行”、“引”、“曲”、 “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杜甫写有《秋兴八首》,钱谦益晚年摹拟它,写有《后秋兴》十三迭共百余首,而以“投笔”名其集,慨然有投笔从戎、亲刃满清之志,技巧纯熟。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说,“乃三百年来之绝大著作也。”现鉴赏其中一首以见一斑。

(《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

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写了一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的气氛,可以看作是有声有色的文化史。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的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大致是在大历元、二年(76767年)旅居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个时期杜甫他还写了《登高》《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极有名的七言律诗。当时杜甫已经感受到了夔州时局的不稳定,对蜀地的动乱也已有所预感,想回北方却不能实现,心里郁闷而作此诗。

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文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秋兴八首这组诗的第一篇,也是整组诗篇的序曲。

杜甫漂泊西南的时候写的,其中登高是临近暮年是写的。

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秋。这组诗以身居夔州的现实感受和遥想长安往昔情景为线索,抒发了身世飘零之感和羁旅愁绪。

关于古诗周邦彦的关河令?

又要乘虚而入了。哎!这漫漫长夜, 教人如何去消受呢?题解 《关河令》词调名,本名《清商怨》,欧阳修此调首句为“关河愁思望处满”,周邦彦遂改名为《关河令》。

本诗是借着悲秋之情抒发“悲人生之秋及国运之秋,渴望落叶归根及对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的希望”这一主题。

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诗体是七言律诗。 《秋兴八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其一)的写作特点

《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是作者在四川的时候,以遥望长安为主题所作,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的气象也十分萧瑟阴森。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一片阴沉,好像要压到地面似的。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就像系在我思念故园的心一样。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天的景色,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全诗气氛阴沉,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最后两句更是表明了客子艰难的羁旅之情,整首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秋兴八首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充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标签: 秋兴 杜甫 丛菊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