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

星空下的拥抱 诗词教学 20

《咏鹅》读后感?

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读唐诗三百首,其中有一首“咏鹅”,我一会儿就会读了,没几天也就会背了,爸爸告诉我,这首诗写得很美。

出自 战国 孔子《伦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出自 战国 孔子《伦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道!出自 战国 孔子《伦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记得小时候,我还不识字,茶余饭后,妈妈便教我读《唐诗三百首》里的唐诗,妈妈说一句,我就鹦鹉学舌地模仿一遍••••••上学后,书的世界好比一个大花园,我被里面的“花花草草”,字字句句所吸引,那时一个 懂的女孩就这样被书领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吞吞吐吐天天会纪念会今年计划报告yvyv个gv改革v有fv有fv分突出个才分出分t不过你和你你你会不会日饭店吃饭吃饭g不过会就不用b个高护班从而成热下去QA下飞机开幕局部ubytrxrszeszsezsdxfcgvhjkjmklmkomoimijnuhbxrdxesze臭豆腐cv分gv个fv个方案fv个fvhv会比你哦你就不过他的突出的小得瑟啊啊大。

读《唐诗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唐诗的魅力。这些诗篇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历史的见证、情感的流露和人生的哲理。

读《古诗三百首》有感 古诗充满诗情画意,它能使人的心情变得舒畅无比,也会令人无来由的伤感。我近日反复吟读《古诗三百首》,更深深体会到这些。

唐诗三百首乡村四月读后感?

这首诗中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让我仿佛看到山坡原野上的树木茂盛,漫山遍野都笼罩着郁郁葱葱的绿色,也可在那烟雨蒙蒙中。

李白诗选读书笔记1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不仅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因为如此,我借用国庆假期这个机会,细细品读了《唐诗三百首》。

唐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璀璨文明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反映,通过唐诗,我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下面是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一】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写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的读后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概述古诗内容:首先,简要描述这三首古诗的大致内容。

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三国志》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书到用时方恨少。

幼儿唐诗300首(文本 精选)《春晓》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相思》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杂诗》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9.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0.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12. 聪明在于勤奋。

整理《唐诗三百首》这本诗集的人,是乾隆年间的一位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热爱诗词文学的人,他为人低调自号“衡塘退士”,他的本名叫孙洙。

以下是我的回答,白梅古诗读后感白梅,以其洁白无瑕、清香幽雅的特点,历来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众多的古诗中,白梅常被用作象征高洁、坚强和谦逊的精神。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鸟欲高飞先振翅。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读书多年,从来都没有弄明白过。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

读书笔记2篇

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那么,读哪些书比较好呢?

在下笔之前,先做一些准备工作。 先通读诗文,弄懂古诗或古词的大意。 别的不会,也必须要搞清诗词中心思想,因为它是把握整个读后感方向的重中之重。

诗人袁枚笔下的春天活泼而富有活力,春风吹拂之处,积雪融化,万物复苏,花香遍野,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古诗三首啊,我正好读过。每一首都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第一首诗,我仿佛看到了春天的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读书计划

推荐书目:1.必读书目:课外读物《艾青诗选》、《水浒传》。2.选读书目名称:《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世说新语》、《聊斋志异》。阅读时间:1.阅读时间:每周一第八节课为阅读课。在老师带领下制定每周的读书任务,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周五检查读书笔记。

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2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2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2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6.《繁星.春水》3初中三年级必读书目推荐:1.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词选/胡云翼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3.阿Q正传//鲁迅选集/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4.古代 散文 选.--人民 教育 出版社 5.红楼梦/(清)。

读着《所见》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 牧童 、 黄牛 、 树林 、 鸣蝉 ,听到了 歌声 、 蝉鸣 ,体会到牧童的 悠闲... 读着《所见》这首诗。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900字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800字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在这一个特别的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的书叫做《唐诗三百首》。其中,深深吸引我的是那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的“乌江亭”指: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楚汉战争时,项羽逃到乌江自刎。“期”指:预料。“包羞忍耻”指:能忍受失败、受挫折等羞辱。“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整首诗的意思是:战争胜败军事家不好预料,能忍受挫折才是真正君子。江东子弟有很多人才俊杰,重振旗鼓取得胜利也可未知。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o(∩_∩)o…哈哈,这是一首永怀古迹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赞成项羽兵败后自杀的错误做法,认为敢于正视失败才是男子汉。作者表明了面对失败绝不能气馁的观点。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叔叔阿姨们,因为失业而一步一步地向死亡走去;在成年人们的世界里,因为失恋而要去死的大哥哥大姐姐简直是不能屈指可数……其实这都是因为这些人受不了失败,他们只适合活在成功的世界里。人如果不受一点挫折,那他一定不是人个人,不是有句话吗,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失败几次没什么,重要的是看你怎么从失败走向胜利的!!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古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3000字

  还记得在那个懵懂的年龄,便与唐诗结下不解之缘。那时候,家里有一本发黄的《唐诗三百首》,虽然自己当时只能读懂少数几首唐诗,但是我对那本发黄的书仍然爱不释手。

  可以这样说,《唐诗三百首》浓缩了整个唐诗的精华,也是整个唐朝社会风貌的写照。

  在或哀怨、或激昂、或 感伤、或悲愤、或愉悦的诗句里,向我们再现了底层农民的贫苦,为我们描述了军旅生涯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句子还不时鸣响在我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其它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盛唐气象的形成有诗歌艺术方面的原因,例如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意象的运用与意境的呈现等等,这在著作《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以及其它一些论文中已从多方面做过论述,本文限于篇幅不再重复了。下面仅从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方面做一番探讨。从历史、文化的发展这个角度看来,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晋室东渡之后,中国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在这期间,南北双方的文化呈现相当明显的差异。南方喜庄老、尚清谈,注重抽象名理的论辩;北方流行汉儒的经学,注重人的行为准则。南方文风华靡,北方文风质朴。南方的书法多见于帖,南帖飘逸;北方的书法多见于碑,北碑凝重。《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之大较也。”很显然,单一的南方文化或单一的北方文化,都有局限性,如果不能融合就不能蔚为大观。隋朝统一全国,以及大运河的通航,已经开启了南北文化互补的过程。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文化交融的过程大大地加速了。南朝的“文”妆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隋书·文学传序》)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的、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如果说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那么盛唐就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

  早在唐太宗时就设立了十部乐,其中四部来自唐朝境内少数民族,四部来自国外。盛唐时期外来的舞蹈也很流行,如著名的胡旋舞。敦煌石窟中盛唐的壁画和雕塑,以雄浑的气魄、卓绝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远远高出于其它的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归根结底,盛唐气象的出现是由大一统的局面下经济繁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所决定的。一本《唐诗三百首》,有一半多的诗歌描写的都是盛唐的气象。

  三、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里的诗句。在唐诗里,李商隐的诗歌以用典多、隐晦而著称。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把我们带入美妙的意境。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其实,通过这两句诗,我们还可以发现晚唐衰败的景象。

  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唐玄宗后期,“开元盛世”的历史气象便开始渐渐走向衰落。这我们也可以从很多诗歌中看出来,如杜甫写在“安史之乱”以前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写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别,从而透露出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又如杜牧的诗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表面上看,这是在写他自己寻花问柳、风花雪月的日子,同时也从侧面透露出扬州娼妓业的发达,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唐朝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但是,物极必反,当这种”繁华“超过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是一种衰败的前奏或者象征了。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却直截了当地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透露出来唐朝宫室的衰陲。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在这句诗中,从”晚“字和”枯“字,我们可以得到前面说的现象。这里,估计会有人说我断章取义。说实话,由于本文没有对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进行论述,未免会显得有点牵强附会。但是,它确实写出了一种衰败的气象。

  手捧一本唐诗,读出来的就是一个唐朝。

   我精心推荐

标签: 唐诗三百首 古诗 枯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