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的论书帖原文是怎样的?
怀素 《论书帖》译文如下:我自问书法,比若山丘,那山也不高,地也无灵气;比作潭水,潭也不深,水也未够清澈;书法不甚精道,也寂寂无闻。
“后人推平原之书至矣,然平原得力处,世罕知之。吾尝爱《郙阁颂》体法茂密,汉末已渺,后世无知之者,惟平原章法结体独有遗意。
翻译:黄庭坚论书法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
赵孟頫的书论全文并没有统一的版本,但他的书论中有一些著名的句子和观点。以下是其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和它们的译文: 1. “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因时变易。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译文:文字被使用,必须借助于书写,而书写的法则恰恰符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所以能发挥文字的性能功用的,莫过于书写了。
王僧虔论书原文:书不外乎言之可读,文之可学,理之可明,义之可知。书之可读,文之可学,理之可明,义之可知,皆在于文。
古文翻译:汉蔡邕《书论》节选。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
所谓书法,是性情的发散和表达。要进行书法创作,先抒发感情抱负,放任性情,然后再创作;如果因为某事而不得不书写,就算是有名的中山兔毫笔也写不出好作品来。所以,书法,应先静坐沉思,让意念随意释放,不说话,不喘气,收敛神采,如同面对非常尊敬的人,这样的话就不会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魏晋南北朝,有条件务必精读,数量不多,细咂慢品为妙,参以《文心雕龙》。
原文: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原文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书论原文及翻译
书论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夫书字贵平正安稳。
铭诔尚实这个词的意思是:给逝者的铭文、诔文要崇尚事实。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翻译为: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出处】 曹丕〔魏晋〕《典论·论文》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原文节选: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翻译:一般人看重古人,轻视今人,崇尚名声,不重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
王铎的《书论》原文如下: 书,独醒而后有为者也。不独自觉,无以理通而达变化之理。不独穷微,无以得其慎独之趣。而达变化之理,用之纯粹而无秽者寥寥。
书论原文及翻译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__而不倦,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而又_而折其不服之意,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_事。其言回曲宛转,譬如平人自相议论而诘其是非。
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
王羲之《书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原文: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勿令妄动。仍当从容弃百事,专任性灵。久之技欲或奇,自然如梦初觉,乃是通则。人率皆书圣,而南面王乐书自媚,亦须得书意。若去书意,成应道士刻符,复何益哉?且右军字势,古法深矣。
母亲说:“他想看你用笔的方法。”父亲见他小,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原文:晋王羲之,七岁善书。
足下好著书,仆好诗文,此岂第一义哉?古之人,其传也,非能为传也,乃不能为不传也。何也?使人谋传我则易,而我自谋其传则难也。仆与足下生盛世,不能为国家立万里功,活百姓,又不能伏丹墀,侃侃论天下事,并不能为游徼啬夫,乡里敬之信之,而乃欲争名于蠹简中,狭矣!
宋史苏轼列传原文及翻译二a
【原】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曰: 臣之所欲言者,三言而已。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如木之有根,灯之有膏,鱼之有水,农夫之有田,商贾之有财。失之则亡,此理之必然也。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
萧娴是我国著名的女书法家,她是康有为的入室弟子。萧娴幼承家学,其父亲善诗文,静于书法。
原文:①天下之士与之言兵,而曰我不能者几人?求之于言而不穷者几人?言不穷矣,求之于用而不穷者几人?呜呼!至于用而不穷者,吾未之见也。②《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这是苏轼写给弟弟子由的诗句,同样也适用于对苏轼《江城子》的解读。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和译文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辙呀!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何如帖
【原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译文】 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无奈。不久再向您报告。羲之再次告白。
王羲之《十七帖》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示致意。
计与足下别,廿六年于今,虽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
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翻译:十七日这天,信已写好,本想请郗司马带去,还未启程,当天就收到您的来信,甚感欣慰。要说的话已都写在先前的信上了,这里只简单写几个字作为答复。我上次东行,略见当时美好的山川景物。我想隐居当逸民的想法已经很久,您怎么又反复提起之事。简直像梦话一般!没有机缘见面,甚为感叹,书信中何能尽表我的心意。
龙保等几个晚辈都平安,谢谢。很久没见您舅舅了,他可好。真是疏隔得太久了。今天送上丝布单衣料一件,仅表薄意。
算算时间,和您分别至今已经二十六年了,虽经常有书信往来,却难免对您的思念。读您先后寄来的两封信,心里更加感慨。最近积雪未消,天气严寒,是五十年来所未曾见的景象。想来您近来一切安好,希望明年的夏秋时节,还能再收到您的来信。岁月漫长,要从哪里说起呢。
我炼丹服药虽久,功效还是不怎么理想,但是比起往年来,大概还是差强人意的。您自己保重珍爱为要。写这封信时,有无限的惆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文库—十七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