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的主旨 陈与义版
登岳阳楼的主旨 陈与义版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这时候登上岳阳楼,一定会心旷神怡,把一切荣誉和耻辱都忘掉了。举杯畅饮,临风开怀,只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欢喜。 这两段采取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情随景生,情景交融,有诗一般的意境。由这两段描写,引出最后的第五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出自唐代杜甫《登岳阳楼》,原文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作者:杜甫 作品:登岳阳楼 内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释:吴楚:指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鴅省一带。简析: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至读杜子美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波撼岳阳城’,乾坤日夜浮’。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面对烟波浩渺。
杜甫的《登岳阳楼》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杜甫晚年创作的五言律诗《登岳阳楼》。诗中表达了诗人登楼赏景的喜悦,同时深感国家多难的忧伤。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漂泊至岳阳,终得登临梦寐以求的岳阳楼。面对壮阔的洞庭湖,杜甫发出由衷的赞叹,然而心中却满是国事忧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江山之壮美与诗人胸襟之悲壮,形成鲜明对比。
应该是“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谓主旨,即能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心思的句子,根据全文理解,只有这一句,能全面反映出作者内心因为三年以来孤苦漂泊,危难重重。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原因。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以“庆历四年春”点明时间起笔,格调庄重雅正;说滕子京为“谪守”,已暗喻对仕途沉浮的悲慨,为后文抒情设伏。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什么主旨?
杜甫的登岳阳楼的主旨是抒发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难酬的感慨。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主旨: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我登临的地方,是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地。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岳阳楼别窦司直 韩愈 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 潴为七百里,吞纳各殊状。自古澄不清,环混无归向。 炎风日搜搅,幽怪多冗长。
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此题赏析杜甫的《登岳阳楼》。试题包括赏析诗歌内容、表现手法以及作品的情感主旨等考点。A项,“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错,诗歌首联并未表现出诗人初登岳阳楼的喜与忧。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久负盛名,杜甫早“闻”其名而未曾一见,今日不但见了,而且“上”了。那种欣喜之情就不由倾泻于诗句之中。“昔闻”说明他渴望、向往之久,“今上”点出他如愿以偿之喜。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登岳阳楼二首原文
主旨 这首诗写了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感,虽是抒写到岳阳楼游玩,但心系国家政事,忧国忧民,借登楼来谱写了一首爱国诗篇。 创作背景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
除了诊断单还有哪些学材?学生分组讨论订正,老师巡视 尚有疑虑的问题有哪些?没人举手 我来检查一下,请问第四题中 这首诗的主旨是?生:对苦难百姓的同情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小组长收一下订正好的诊断单放中间,我来批一下。
“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登岳阳楼 杜甫 原文
登岳阳楼杜甫原文如下: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如下: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赏析:
在《登高》一诗中,诗人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似乎晚年的穷困潦倒、贫病交加让诗人不堪重负。
读杜甫诗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尽管诗人总是显得那么沉重和愁苦,却依然在失望中暗含着希望,在痛苦中孕育着欢乐,在偏狭处彰显着豁达。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一味消沉下去,他总得拼命说服自己、挣扎着与现实对抗以获得解脱。
所以,“亲朋无一字”,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对人情冷暖的失望与怨责,在此却是满满的旷达与释然。“老病有孤舟”明明反映的是诗人孤苦无助的辛酸和凄凉,在此却是满满的庆幸与欣喜。尽管有强颜欢笑的嫌疑。
《登岳阳楼》原文如下: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