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我的新学期成长计划)

admin 古文典籍 17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明诗》是刘勰文体论方面的重要篇章之一。

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计有:《论语》《庄子》《诗品》《韩非子》《扬子法言》《汉书》《文心雕龙》《宋书》《史通》等书的断片以及一些著名文章的全文。自拥书城时,是不肯下这种功夫的。 读书也是穷而后工的。所以,我对野味的读书,印象特深,乐趣也最大。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大富大贵,说穿了,意思并不大。

我的新学期成长计划

多学习一些例如《文心雕龙》,《易经》之类的中国古文化典籍。 1争取利用周末时间多学一门外语。 每一位刚刚走进大学的学生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将来会怎样?我将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在大学中学习和生活的大学生社会生活的这种变化更加敏感。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

《文心雕龙•诠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苏轼写这两篇赋,没有按照汉魏六朝时代的作家写赋时那样大量堆砌辞藻,但比起他本人的其他文章来,文采显然要多。至于“体物写志”,则《赤壁赋》以“写志”为主,“体物”的部分着墨不多,却也精警凝炼,形象鲜明。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认为道是文学的本源,圣人是文人学习的楷模,“经书”是文章的典范。

(《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文心雕龙,意翻空而易奇?

“文心雕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精雕细琢,使作品富有深意和内涵。意翻空而易奇则是指表达的意境虽然是虚幻的,但却能给人以惊奇和启发。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 子的形象。

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撰。“文心”谓“为文之用心”,“雕龙”指精细如雕龙纹一般进行研讨。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译文】演奏了上千个曲子以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以后才能识别宝剑。

我推荐的书籍有:《诗经》、《礼记》、《山海经》、《战国策》、《国语》、《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国志》、《世说新语》、《搜神记》、《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逯钦力)、《全唐诗》、《全唐文》、《全宋诗》、《四库全书》、《文选》、《诗品》、《文心雕龙》、。

哪位老师给评述一下巜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知道《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才子刘勰所作,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评注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补充原文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看一看大的出版社的,带译注的版本比较适合初中生。尽量不要选竖排繁体的,这个可以进阶时候读。也不要选那些乱七八糟的小出版社,会有很多谬误。

《文心》读书笔记 新购买的《文心》已经阅读完毕了,对于这样一本用故事体裁来写各种国文知识的好书,我更多的是从教师的角度来阅读与思考,我觉得书中所写的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语文教学,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师生关系,令人神往。

文心雕龙 [ wén xīn diāo lóng ] 基本解释 古代文学论著。南朝梁刘勰撰。书写成于齐末,共十卷五十篇,分上、下编。

《文心雕龙》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标签: 文心 刘勰 文学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