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节选翻译
屈原,名平,楚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屈原列传节选中,讲述了屈原杰出的才能与遭遇的困境。他身为楚怀王左徒,博学多才,深晓治乱之道,却被上官大夫嫉妒,因争宠而遭到陷害。怀王本信任屈原,让他起草宪令,但上官大夫欲夺之,屈原不从,因此被怀王疏远。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第三段如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节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屈原列传(节选) [两汉] 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唿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唿父母也。
《屈原列传》原文节选及拼音如下: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qū yuán zhě,míng píng,chǔ zhī tóng xìng yě。wèi chǔ huái wáng zuǒ tú。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出自西汉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选段: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屈原列传(节选)》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楚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
意思: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出处:《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原文节选: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屈原列传第七段讲述了屈原在离开楚国后,来到了江南的九江,并在那里写下了《离骚》一篇诗歌。这篇诗歌中,屈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举类迩而见义远翻译是什么 翻译为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迩,近。见,通“现”。这句话出自两汉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原文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节选原文: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史记.屈原列传》原文:“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翻译: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出自:司马迁《屈原列传》原文节选: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屈原列传中的宾语前置?
好的,以下是屈原列传中的宾语前置句子的解释:故以为幽思冥契。(《屈原列传》)译:所以把它看作内心深处的契合。
《汉魏六朝散文·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原文鉴赏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2,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平既绌…楚大困.明年…不及.其后诸侯共击楚…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我是用手机只能码120字故不能全写。
1.①于是,就 ②痛恨、痛心2.讲信义而被猜疑,忠诚而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3.上官大夫嫉妒屈原的才能,嫉妒屈原受楚怀王宠信,抢夺屈原制订的宪令未果。
屈原,名平,出身楚国王族,曾担任左徒一职,才识过人,擅长处理国家政务并擅长辞令。他深受楚怀王信任,能够参与国家决策和外交活动。然而,上官大夫因嫉妒屈原的才能而试图陷害他。当楚怀王委任屈原起草宪令时,上官大夫欲抢夺功劳,遭到拒绝后便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句式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动词,zhǔ,连缀,引申为写作。 亡国破家相随属动词,zhǔ,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动词。
屈原品质概括:正直与爱国 (1)正直,屈原“正道直行,以事其君”可以证明;与渔父对话中也可以看出:“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中重要的句子赏析如下: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③强志④,明于治乱⑤,娴⑥于辞令⑦。入⑧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⑨则接遇宾客⑩,应对诸侯。王甚任(11)之。
上官大夫(12)与之同列(13),争宠,而心害(14)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15)宪令(16),屈平属(17)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8)之,屈平不与(19),因谗(20)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21)不知,每一令出,平伐(2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23)。”王怒而疏(24)屈平。
屈平疾(25)王听(26)之(27)不聪也,谗谄(29)之蔽明也,邪曲(30)之害公(31)也,方正(32)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33),而作《离骚》(34)。“离骚”者,犹(35)离(36)忧也。夫天者,人之始(37)也;父母者,人之本(38)也。人穷(39)则反(40)本,故劳苦倦极(41),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42),未尝不呼父母也。
【注释】
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楚国王族本来姓芈(mǐ),后来分出这三个氏。其中楚武王的儿子瑕(xié)被封于屈地(相传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所以以屈为氏。屈原即是屈瑕的后代。②左徒:楚国官名。③闻:见识,学识。④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⑤明于治乱:即“于治乱明”,状语后置。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于,对于。治乱,复词偏义,义在“治”。治,这里用如名词,指治国大计。
⑥娴(xián):熟练,熟悉。⑦辞令:应酬的语言。⑧入:指对内。⑨出:指对外。⑩接遇宾客:接待外国使节。(11)任:信任。(12)上官大夫:上官是姓,大夫是官名。(13)同列:官阶职位相同。(14)害:嫉妒。(15)造为:制订。(16)宪令:重要的法令。(17)属(zhú):指属文写作。(18)夺:定夺。这里指改定,定稿。(19)与:同意。
(20)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21)莫:没有谁。(22)伐:夸。(23)这段文字如果是上官转述屈原的话,“曰”字则为衍文,应删;如果是直接引屈原的话,“以为”则是衍文,应删。(24)疏:疏远。(25)疾:痛心。(26)听:听觉。(27)之:取消“王听不聪”的独立性,使它充当宾语。(28)聪:本义是耳力好。这里是“明”的意思。(29)谗谄(chǎn):指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的人。谄,奉承,巴结。
(30)邪曲:邪恶、不公正。公:指公正无私的人。(32)方正:端方正直的人。(33)幽思:深思。(34)《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个字。(35)犹:如同。(36)离:同“罹”,遭遇,遭受。(37)人之始:人类的起始。(38)人之本:每个人的本源。(39)穷:处境窘迫。
(40)反:同“返”,追念,回想。(41)极:困惫,疲乏。(42)惨怛(dá):内心悲痛。(43)正道直行(háng):互文,即“正直道行”。正直,形容词用如使动词,使……端正。
【翻译】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很了解治国之道,擅长外交辞令。对内跟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号令;对外接待使节,应酬各国诸候。楚怀王非常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官位相当,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爱,因而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有一次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的法令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要(拿去)改定,屈原不同意。
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诽谤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可是)每个法令一颁布,屈原都夸耀自己的功劳,说是‘除了我,没有谁能够制定得出来。’”楚怀王(听了这话)很生气,因而就疏远了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