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诗经魏风原文及赏析
《伐檀》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诗篇通过伐木者之口,揭露和讽刺了统治者不劳而获、残酷掠夺的罪恶行径。全诗共三章,每章先从劳动开始,分别以“伐檀”、“伐辐”、“伐轮”开篇,描写伐木者从事砍伐檀树制车的劳动和眼前的风光。
我首推无名氏或者佚名,这两位很牛,古代的千古名句,出自这两人之手的是最多的。 什么《诗经》《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脍炙人口的篇章数不尽数。
伐檀 先秦 · 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的意思是砍檀树的时候坎坎作声,然后把砍倒的一棵棵放倒堆河边,河水就会变清起一层涟漪了。
国风魏风中的《伐檀》是一首古老而又充满战争气息的诗歌。这首诗歌描绘了魏国攻打檀国的战争场面,歌颂了魏国的勇气和力量。但是,我们可以从这首诗歌中看出,檀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檀木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社会中,檀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木材。
文章赏析怎么写?
怎样鉴赏…………。。 一首成功的好诗一定有独到的艺术手法和技巧。
语文类: 1.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文言文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现代文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修辞与鉴赏》(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 2. ..
古诗《伐檀》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利器伐檀的威力和使用方法,同时也表达了对战士们的敬意和赞美。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战争中的残酷和惨烈,也表达了对战争的悲痛和反思。使用伐檀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有熟练掌握了操作步骤,才能更好地发挥伐檀的威力。
【赏析】本篇是《诗经》中最为人们熟悉的篇章之一,是古代劳动者抨击奴隶主贵族不劳而获的诗歌,是一首反对剥削的诗歌。三章诗意思大致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
诗经伐檀原文及赏析
【赏析】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伐檀赏析介绍如下:全诗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愤怒,你一言我一语发出了责问的呼声。三章诗重叠,意思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叙其事,第三句转到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
一般欣赏角度来看,此诗通过伐檀的劳动场景,表达了劳动者对不公的愤怒和对剥削者的质问。《诗经》中类似反剥削的诗篇丰富,如《伐檀》以其鲜明的对比和讽刺,揭示了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剥削现象。诗的艺术性体现在对比、讽刺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以及句式多样和生动的表达上,深受家赞誉。
结合作品谈谈《诗经》所反映的政治思想?
题主问得非常好,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创作于周初至春秋中叶时期。
《诗经·伐檀》赏析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①。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②。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④。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⑤。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⑥。
历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但诗的作者及创作年代前人没有深考。《伐木》和《伐檀》不同,它不是描述伐木劳动,而是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无论亲朋故旧还是新的相识,都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并且常来常往。诗共三章,除首章外,都集中笔墨写宴饮。
种柳河干比《伐檀》,黄流今已报安澜。可怜一路青青色,直到淮南总属官!——清代·查慎行《官柳》 官柳 种柳河干比《伐檀》, 黄流今已报安澜。 可怜一路青青色, 直到淮南总属官!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
《诗经-伐檀》译文: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河水清清起直波。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汉字特点的古诗?
谐音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晴”和“情”谐音,有一语双关的作用) 同旁诗: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
《诗经-伐檀》译文:叮叮当当砍檀树, 把树堆在河岸上。河水清清起波纹。 既不耕种不收割,为何取稻三百束? 又不上山去打猎,却见庭中挂貉肉? 那些贵族大老爷,从来不会白吃饭。叮当砍树做车辐,把树堆在河旁边。 河水清清起直波。既不耕种不收割, 为何取稻三百捆?
《魏风》共有7篇,计为:葛屦、汾沮洳、园有桃、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 古魏国北与晋国相邻。春秋之初,秦国向东扩张,占领了西周王畿故地,魏又西与秦接壤。因此它常受到晋、秦的侵夺。在这种情况下,魏国的统治者既要扩张军备,又不肯节制自己的奢侈生活,因此国内人民所受的经济剥削与兵役负担非常沉重。
那要看按什么来分了。按题材分: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和想象有关到的诗词赏析 联想与想象在诗词中是常见的。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都以少量的字词包孕着丰富的含义,以含蓄的点拨给人以天女散花般的自由想象。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时又是诗词鉴赏的触媒。
赏析此篇三章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不但有利地表达伐木者的反抗情绪,还在内容上起到补充的作用,如第三章“伐辐”“伐轮”部分,在点明了伐檀是为造车之用的同时,也暗示他们的劳动是无休止的。
诗经里面的诗歌《伐檀》怎么理解?如何解析这首诗歌?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这首诗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关于此诗诗旨,《毛诗序》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把诗中的“君子”与诗的主人公混为一谈,硬牵住“君子”来做文章。朱熹在《诗集传》里说:“然其志则自以为不耕则不可以得禾,不猎则不可以得兽,是以甘心穷饿而不悔也。诗人述其事而叹之,以为是真能不空食者。后世若徐稚之流,非其力则不食,其厉志盖如此”,认为这首诗是“专美君子之不素餐”。其实,诗的主人公是劳作中的农民,诗句里的“君子”是指统治者,这首诗对“君子”,完全是讥讽之意。戴震所说的“讥在位者无功幸禄,居于污浊,盈廪充庖,非由己稼穑田猎而得者也。食民之食,而无功德于民,是谓素餐也”,大致已得其意。这是一首古代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诗歌。
全诗三章叠咏,意思大致相同。按照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头两句直陈其事,第三句描写抒情,这在《诗经》中是少见的。当伐木者把亲手砍下的檀树运到河边的时候,面对微波荡漾的河水,不由得对大自然的美赞叹不已,伐木者体会到了暂时的轻松与欢愉。但是由于他们身负沉重压迫与剥削的枷锁,又很自然地从河水自由自在地流动,联想到自己成天从事繁重的劳动,没有一点自由,从而激起了他们心中的不平。接着第二层便从眼下伐木造车想到还要替剥削者种庄稼和打猎,而这些收获物却全被占去,自己一无所有,愈想愤怒愈无法压抑,忍不住提出了严厉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第三层承此,进一步揭露剥削者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巧妙地运用反语作结:“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对剥削者冷嘲热讽,点明了主题。
本诗句式安排则长短错落,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十分生动灵活,富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