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文(什么人最适合学安祥禅?有的人可以学禅,有的人不能学禅,哪些人)

流星划过sky 名人名言 29

能否用简单的白话解释一下楞严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楞严经》讲述的是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是寂照不二的真如本性,也叫清静本然,周边法界的如来藏。然后讲述世界万物、众生是怎样形成和轮回的?

不会的,不过念经是修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不过要记住,在念经的时候不能够一边念,一边想里面的意思,这个不可以,这是打妄想,要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够把字念错了,也不能够把经文的句子念颠倒了,更加不要把字念漏掉了。

众生因迷失真性而陷入妄想,而通过反妄归真,我们能够证悟佛果,体验生命的涅槃。《楞严经》作为佛教的最高法门,成为禅宗修行者追求智慧和解脱的基石,每个人的悟性将决定他们在生死轮回中的选择。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四部《阿含经》、《净土诸经》、《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圆觉经》、《楞伽经》等。(千万不要以为看了四本五本的佛经,就差不多了解佛法了。

入门者很容易被数量众多的经书吓倒,也会对其中文言文的部分感到畏惧和吃力,因此如果真的零基础,建议从一些具有讲解和注释功能的书开始读起。先推荐一本书叫《僧侣与哲学家》,是一对名为马修和法兰索瓦的父子,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科学、宗教和心灵探索的主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

有没有楞严经白话的书?

奉劝学佛人不要看白话《愣严经》,因为翻译成白话文的人不一定是明心见性之修行人,不能正确理解经文含义,从而失去了听经闻法的意义。

《楞严经》的译文古奥难懂,使得佛法深奥的义理显得更加晦涩。这让许多学者望而却步,难以深入研究。南怀瑾先生长年累月期盼有人能将《楞严经》译为白话文,以便大众理解。他多次鼓励朋友投身于此,但遗憾的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避世东来后,南怀瑾先生度过了十一年的时光。

想入非非[ xiǎng rù fēi fēi ]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对于学佛与生活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学佛可以更好的生活。就像照镜子,每天关照一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发挥优点,尽力改变缺点。

根据最正统的天文物理学回答 宇宙大爆炸是时间、空间的起点 所以 没有宇宙大爆炸之前这个概念 ---之前、之后仅仅在有了时间之后才有意义。也 没有宇宙大爆炸之外这个概念 ---之内、之外也只有在有了空间之后才有意义。

【出自】:《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白话文:“如果存在不存在,如果完全不尽,像这一类,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示例】:当下想入非非,一头说一头要弄计赚骗缪寄萍的书。

请懂佛经的人介绍几部佛经经典,并说说这些经典主要内容是什么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

因此,我今天在这里要讲一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所讲的弥勒菩萨开示的亲近善知识法和善知识德相;然后,再加上红教的巴珠仁波且《大圆满前加行引导文》当中所讲的善知识的标准。这两个标准跟大家讲一下之后,让大家对如何亲近善知识的问题有所了解。首先,我们要亲近什么样的善知识。

都好。如果自己还没有办法明心见性,那么持咒,念佛都是一种不错的方便法,你可以选择,等以后能做到熄灭妄想,就会慢慢开悟了。人之所以修不好,其实是自己障碍自己。

什么人最适合学安祥禅?有的人可以学禅,有的人不能学禅,哪些人可以学安

什么人最适合学安祥禅:(一)关心生死苦乐问题的人 生死苦乐有什么问题呢?因为人,生,不晓得从哪里来?死,不知道到哪里去?八苦纷扰,百般无奈──人或多或少,都是活在无奈中的。只要我们有欲求,我们就有无奈;如果我们有获得,我们就有不满。

佛说演道俗业经乞伏秦沙门释圣坚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相好严容。文辞言教以化愚冥。显示大明及著相好。谓审有色像。虽行四等四恩六度无极三十七品。

阿弥陀佛!师兄,正如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渐除,因次第尽。所谓的顿悟,只是顿悟法理,也是过去生的福德因缘积累,并非一世之功。因缘到了,举手投足,一言一行,受人棍棒,遭人诃斥,均可以忽悟本心。然而,只是因缘至此而已,犹如煮水三千载,唯欠一把柴。

久之,问:“夜读否?妾少诵《楞严经》,今强半遗忘。浼求一卷,夜暇就兄正之。”宁诺。又坐,默然,二更向尽,不言去。宁促之。愀然曰:“异域孤魂,殊怯荒墓。”宁曰:“斋中别无床寝,且兄妹亦宜远嫌。”女起,颦蹙欲啼,足�儴而懒步,从容出门,涉阶而没。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

南怀瑾先生: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南怀瑾先生: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

《楞严大义今释》后记

南怀瑾先生

芸芸众生,茫茫世界,无论入世或出世的,一切宗教、哲学,乃至科学等,其最高目的,都是为了追求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是绝对的,真实不虚的,并且是可以由智慧而寻思求证得到的。因此世人才去探寻宗教的义理,追求哲学的睿思。我也曾经为此努力多年,涉猎得愈多,怀疑也因之愈甚。最后,终于在佛法里,解决了知识欲求的疑惑,才算心安理得。但佛经浩如烟海,初涉佛学,要求得佛法中心要领,实在无从着手。有条理,有系统,而且能够概括佛法精要的,只有《楞严经》,可算是一部综合佛法要领的经典。明儒推崇此经,曾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人间糟粕书”的颂词,其伟大价值可以概见。然因译者的文词古奥,使佛法义理,愈形晦涩,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一直期望有人把它译为语体,普利大众。为此每每鼓励朋辈,发愤为之。但以高明者既不屑为,要做的又力有未逮,这个期望遂始终没有实现。避世东来,匆匆十一寒暑,其间曾开《楞严》讲席五次,愈觉此举的迫切需要。……

这本书的译述,只能算是一得之见,一家之言,不敢说是完全符合原经意旨。但开此风气之先,作为抛砖引玉。希望海内外积学有道之士,因此而有更完善的译本出现,以阐扬内典的精英,为新时代的明灯,庶可减少我狂妄的罪责。这诚是我薰香沐祷,衷心引领企望的。乃说偈曰:

白话出,楞严没。

愿其不灭,故作此说。

为世明灯,照百千劫。

无尽众生,同登觉阙。

《楞严经》第二卷原文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楞严大义今释》第二章

“宇宙心物认识论”

(对应以上经文)

佛说:“我常说:‘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物理世间的各种现象,与精神世界的各种作用,所发生心理生理的事实,都是真心自性本体所显现出来的。你的物质的身体生理与精神的心理现象,也都是心性自体功能所显现的东西。自性本体的真心实相,灵妙光明而清虚,是万有的根元。何以你们遗失了圆满的、灵妙的真心,舍弃了宝贵的、光明的自性,在灵明妙悟中,自取迷昧。迷昧中唯一所感觉的境象,是空空洞洞的。空洞暗昧是物理现象界的最初本位。由此空沿暗昧形成物质和生理的本能,于是生理的本能活动与情绪妄想相混杂,形成心理状态,而显出精神的作用。精神作用与意识妄想,又产生生理活动的情状。精神作用与生理本能,聚在一身内活动而使生命存在,因此互相发生作用,奔流向外,成为世间各种业力。在休息静止的时候,所剩余的,只有昏昏扰扰、空空洞洞的感觉。一般人就认为这种空洞昏扰的情形,就是自己心性的根本现象。‘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既然迷惑这种现象,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就坚决误认心性自体是存在于生理色身之内。殊不知身心内外,以及山河大地,乃至无边无际的虚空,都是这万有本源灵妙光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功能所产生的东西。只是一般人见不到这个事理的实际,认为自己一身是我,困于这个小天地之中。譬如要见海的全貌,却抛弃了海洋不肯信任,只去看大海中所起的一点浮沤,认为已经看到了无边的大海。所以我说,你们都是愚昧当中的迷人。画地为牢,自甘舍大而取小,迷心认物,不能游心于方之外者。例如我的手,上下交互掉换,你就不知道哪样是正的,哪样是倒的,实在太可怜悯了!”(其实上指下指都是手,由于世间的观念认识,确定它的状态有所差异,而有正和倒的不同。心、佛、众生,性相平等,人人具足,个个现成。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只在目前人不识。)

标签: 楞严经 佛法 善知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