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首诗歌竟是出自这样的背景!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白马篇》。 【作品概述】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根据古诗文网查询“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两汉曹植的《白马篇》,解释: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赏析:此句气势慷慨激昂,歌颂了武艺高强的青年英雄,表现出英雄们精忠报国的志向,体现出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了国家的危难而献出生命,将死亡视为归家般自然的结果。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愿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详细解释:第一段:对句子的初步解读 “捐躯赴国难”中的“捐躯”意味着牺牲生命,“赴国难”则是指为了国家的困难和危机而站出来。
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文: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赏析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
【赏析】《白马篇》是曹植的前期作品,诗是写边塞游侠,以浓墨重彩之笔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少年游侠形象,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歌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情调兼胜。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赏析一】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首以月下箫声凄咽引起,已见当年繁华梦断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别情,将情景融为一片,想见惨淡迷离之概。下片揭响云汉,摹写当年极盛之时与地。而“咸阳古道”一句,骤落千丈,凄动心目。
结合《白马篇》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背景概述:《白马篇》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以白马为象征,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则是本诗中的经典语句,表达了作者愿意为国家的危难而献身,将死亡视为回归故土的意义。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句诗的意思是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这句诗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是汉乐府诗歌的名篇之一。全诗通过描绘一个少年为了国家利益而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精神的崇敬和赞扬。
万死不辞、殒身不逊、不避斧钺、成仁取义、大义凛然、舍生忘死、舍身取义、视死若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什么意思?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出自《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
赏析:“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句话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报效国家,不惧怕牺牲,英勇奋战,视死如归。这句话表达了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崇尚壮美的美学精神之集大成者。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篇 [ 魏晋 ] 曹植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二句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品德,也表达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它铿锵有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已成为名句千古流传。
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为了正义事.。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意思是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诗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植所作的《白马篇》,全诗内容为: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壮士的形象,表达了诗人想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魏晋曹植的《白马篇》。
意思:舍身殉国,把死亡看得像回家一样。比喻不怕牺牲,舍身为国。
全诗如下:
白马篇
【魏晋】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全诗的解释如下: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楛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一箭箭中靶心不差毫厘。飞骑射裂了箭靶“月支”,转身又射碎箭靶“马蹄”。他灵巧敏捷赛过猿猴,又勇猛轻疾如同豹螭。听说国家边境军情紧急,侵略者一次又一次进犯内地。告急信从北方频频传来,游侠儿催战马跃上高堤。随大军平匈奴直捣敌巢,再回师扫鲜卑驱逐敌骑。上战场面对着刀山剑树,从不将安和危放在心里。连父母也不能孝顺服侍,更不能顾念那儿女妻子。名和姓既列上战士名册,早已经忘掉了个人私利。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词句注释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是曹植创作的乐府新题,属《杂曲歌·齐瑟行》,以开头二字名篇。金羁(jī):金饰的马笼头。连翩(piān):连续不断,原指鸟飞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白马奔驰的俊逸形象。幽并:幽州和并州。在今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去乡邑:离开家乡。扬声:扬名。垂:同“陲”,边境。宿昔:早晚。秉:执、持。楛(hù)矢:用楛木做成的箭。何:多么。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的样子。控弦:开弓。的:箭靶。摧:毁坏。月支:箭靶的名称。左、右是互文见义。接:接射。飞猱(náo):飞奔的猿猴。猱,猿的一种,行动轻捷,攀缘树木,上下如飞。散:射碎。马蹄:箭靶的名称。狡捷:灵活敏捷。勇剽(piāo):勇敢剽悍。螭(chī):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虏骑(jì):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迁移:指经常进兵人侵。数,经常。羽檄(xí):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厉马:扬鞭策马。长驱:向前奔驰不止。蹈:践踏。顾:看。陵:压制。鲜卑: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东汉末成为北方强族。弃身:舍身。怀:爱惜。籍:名册。中顾私:心里想着个人的私事。中,内心。捐躯:献身。赴:奔赴。
赏析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幽恨乡愁、委实凄绝。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起,直接破题,点明情境,羁旅思乡之情如怒涛排壑,劈空而来。可以想见,离家久远,独在异乡,没有知音,家书也要隔年才到,此时孤客对寒灯,浓厚深沉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必会陷入深深的忧郁之中。“凝情自悄然”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抒情主人公神情态度的最好写照:静对寒灯,专注幽独,黯然伤神,将诗人的思念之情写到极致。 颔联承,是首联“凝情自悄然”的具体化,诗人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伴孤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声声鸣叫,羁旅之人深愁难眠,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思”字和“警”字极富炼字功夫。灯不能思,却要寒夜愁思陈年旧事,物尤如此,人何以堪。由灯及人,显然用意在人不在物。“警”字也极富情味。旅人孤灯,长夜难眠,一声雁叫,引孤客嫠妇愁思惊梦,归思难收。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转,用设想之词,虚实结合,想象奇特,表现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中诗人因愁思难耐、归家无望而生出的怨恨。故乡远在千里,只能梦中相见,也许是短梦,也许是长梦,但梦中醒来却已到天明。字里行间,流露出梦短情长的幽怨。而这一切又都由于“家书到隔年”的实际情况。作为诗歌由写景向抒情的过渡,转句用梦境写旅宿思愁哀怨,亦虚亦实,虚中写实,以实衬虚的特点读来回肠荡气。 尾联合,收拢有力,却并非直抒胸意,而是以设想之词,勾勒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把浓烈的归思之情融入家乡优美的风景之中。沧江烟霭,云霞明灭,月色溶溶,家门外系着钓鱼船,一幅优美宁静祥和的家乡风光图景。画面中虽然没有写人物,但一条静静地系于家门外的钓鱼船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面对这样一幅家乡优美的画面,谁人不梦绕魂牵,更何况旅宿在外的诗人呢!家乡远隔千里,旅人归思难收,如此优美的家乡风光图景非但没有给诗人以慰藉,反而加深了诗人的思乡愁苦。这是用乐景反衬哀情的典型。美景幽思、怨恨乡愁、委实凄绝。除却个中人,任何人也难以深味个中情。不过,“烟月”在此实际上是借代,并非一定就是“烟”,就是“月”。正所谓,文学作品的形象大于思维,此处一个“烟月”可以触发不同的旅人思妇产生不同的意象联想,从而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