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是谁(“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有什么不同?)

流泪猫猫头 古诗鉴赏 21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关系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春秋时代,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和秦穆公。

春秋五霸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战国七雄为秦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邑,东周开始。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春秋五霸历史: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促进国家的统一,“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最先成为霸主。齐桓公是公元前685年即位的。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有什么不同?

时间与国家不同: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分别对应齐国,宋国,晋国,秦国和楚国。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五霸”:一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 答案: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等五个诸侯国君主。他们通过征战和外交手段,争夺领土和人民,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大统治者。解释:1.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五位君主。这一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领土和人民的战争。

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被推为盟主的国君,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是指战国时的七个强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是谁呢?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

春秋五霸一般是指齐桓公(齐国)、晋文公(晋国)、秦穆公(秦国)、楚庄王(楚国)和宋襄公(宋国)。 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赵、魏、韩 、燕。

春秋五霸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战国七雄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秦国实力最强,最后统一华夏,建大一统秦朝。

首先明确一下:先有春秋后有战国。 先秦时期有夏商周三代。其中周分西周东周。

春秋五霸是五个人 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齐、楚、秦、燕、赵、魏、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也就是说这5个君王代表的国家在春秋时期称霸。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前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先后打败了秦国(变法前)、齐国、赵国,一家独霸,但后来马陵之战败于齐国从此衰落。

中期七雄中最强的是齐、楚、秦三国。三国都有争霸中原定鼎天下的实力。但后来齐国灭燕不成,被秦利用合纵差点被燕灭了,虽然最后还是赢了,但从此元气大伤。楚国虽强但碰上几个笨蛋君主后,不思进取忍辱偷安割地求和,也就衰弱了。

后期大家都知道了,秦国一家独大,横扫六合,最终统一了天下。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不同有:

  1、二者年代不同,前者属于东周前半段的春秋时期,后者属于东周后半段的战国时期。

  2、二者主体不一样,前者的五霸是人,是当时的五位号令天下的霸主国君;后者是诸侯国,是当时国力强盛的几个大的诸侯国

  3、二者社会性质不同,前者属于奴隶社会,后者属于封建社会早期。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

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

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

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

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

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

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

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

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

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扩展资料: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乐毅、剧辛、韩非、李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在战国时期独步天下。

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约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张守旧。

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

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的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标签: 春秋五霸 晋文公 齐桓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