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月夕书怀首联凉字妙处?
诗人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
《京口月夕书怀》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五律。此诗抒发了诗人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作者感慨时光老去,年华不再,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语句清健而感情苍凉,有杜律精神。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
《京口月夕书怀》的颔联是: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
京口月夕书怀 [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大意】:酒楼独酌,大醉,不禁伏案沉沉睡去,许久才朦胧醒来,清冽的山风带来阵阵寒意。
京口月夕书怀注释译文
在古代的京口,也就是今天的江苏镇江,一个宁静的月夜,诗人独自在酒楼品酌。月色如华,映照在华发斑白的头上,那情景让人不禁想起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感慨。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宋代·林景熙《京口月夕书怀》 京口月夕书怀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首联通过室内感受的山风、秋夜、灯光和凉意,勾勒出诗人深夜独坐的孤寂形象。颔联则揭示了诗人的心迹:“万事”皆成白发,表明事事不如意;长期漂泊异乡,流露出生活的艰辛。这两句诗展示了诗人高超的含蓄表达技巧,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深度。
林景熙的出生地在温州平阳,这首名为《京口月夕书怀》的诗作,是他身处京口(现江苏镇江)时的深刻感触。据《白石樵唱》的记录和诗中所用的“华发”、“百年”等词语推测,它应创作于宋朝灭亡之后。
《京口月夕书怀 》林景熙 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眼是什么并结合诗句说
颔联是写自己:回想多年来饱经世事,历尽沧桑,虽有凌云壮志,却命运多舛,大半辈子的异乡奔波劳碌,到头来却只换得两鬓苍苍。诗人在萧飒的秋天里借景抒发了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年老而不回家的孤独悲凉之情,饱含万事不如意的郁闷,感慨时光老去,年华不再,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
林景熙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今江苏镇江)时的感怀之作。从这首诗在《白石樵唱》中的位置和诗中的“华发”“百年”等词句看,应当是宋亡之后的作品。诗人一生漂泊。大约在元大德二年(1298年)前后,诗人从故乡出发,至杭州、苏州、润州等地旅行。
张若虚(唐代) -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李商隐《月夕》) 中天...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京口月夕书怀的鉴赏,作者林景熙
《京口月夕书怀》的颔联是: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长期飘泊在外,年老旅居他乡的孤独悲凉之情。
“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诗人非常成功地运用了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
年老漂泊,是人生途中最难堪的境遇之一,尤其是在自己功业无成,国破家残之后,如果再碰上衰飒的秋天,面对衰败的景象,凄凉酸楚的情怀就难以抑制了。杜甫有句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便是这种特殊的感情和典型环境相统一的范例。林景熙此诗在景物的描写上,颇有杜意。
诗以“山风吹酒醒”开端,用“淮天雁叫霜”煞尾,略去了饮酒前的苦恼,也不写借酒浇愁的衷肠,只用酒醒后一刹那间的所见、所想、所忆来抒发郁结在胸中的愁绪,深得含蓄蕴藉之致。首联写初醒,山风、秋、夜、灯、凉都是室内所感觉到的。在这两句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位深夜对孤灯而闷坐的诗人形象。颔联是初醒时所想:“万事”而使生白发,可见事事皆不如意;百年又“多”在异乡,可见长期漂泊生涯之艰苦——这是全诗中最为明确地披露了作者心迹的两句,于此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人把含而不露的艺术手法运用得非常成功。颈联是所见。上句写平视,由于在夜晚,因而远城的方向只有一片“江气”;下句写仰望,因为天空云遮雾罩,所以树梢头唯存一点“月痕”——这里,作者用“江”、“白”、“痕”、“苍”等字把左右上下写得混沌一片,既符合当时的时令天气,又符合诗人酒方醒时朦胧的视觉,更符合他苍凉迷茫的内心世界,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尾联写所忆,是对白天登楼情景的回想。“雁”和“霜”同样是牵惹情思之物,末句以“雁叫霜”戛然而止,一方面是对饮酒前情绪的暗示,另一方面,这种“欲说还休”的写作方法可以启发读者不尽的遐想。
这首诗以酒微醒时身边事物发端,继写清醒后对灯感怀,再写为摆脱苦闷而抬头时所见,又由仰首望天联想到入醉前登楼所见的水天一色的长淮,写得自然连贯、首尾完整。在手法的运用上,此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凉”:用“秋夜”、“山风”、江气写天气之凉,这是实写;用生白发、居他乡、忆霜天写心境之凉,这是虚写。此外,诗句结构特殊,也是这首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第二、三、四、八各句,就都不是按照汉语句于的通常结构方式组成的。这种特殊句型的采用,不但能在有限的字句中汇入丰富的事物,使这些事物间产生各种巧妙的联系,而且使诗句摇曳多姿,形成一种峭拔清隽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