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闲,浅酌清茗胜神仙是什么意思?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
这句诗没有下一句,这就是该诗的最后一句。这首诗是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全诗为: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出处:唐代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原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译文: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意思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原文: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译文: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
鹤林寺,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僧元素主持镇江南郊的著名古寺之一,始改为禅寺,又名古竹院。
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僧侣》。原句: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译文: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偷的浮生半日闲是什么意思
偷的浮生半日闲的意思就是难得在这纷扰的生活中暂且得到了一点儿清闲时光。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七言绝句《题鹤林寺僧舍》。原文是: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译文: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浪费人生的这点有限的时光。
含义:难得在这纷扰的生活中暂且得到了一点儿清闲时光。原诗《题鹤林寺壁》--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全诗的意思如下:长时间以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浪费人生的这点有限的时光。
意思是: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 原文如下: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偷得在忙忙碌碌地浮生中那么一段闲日,做做自己想干的事情,真是人生一大趣事。 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壁》。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后一句
“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因此没有下一句。意指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或许诗中带有一些消极意味,但是诗人力争追求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颇有道家和佛家关于“自然”和“自由”的追求。
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思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偷得浮生半日闲”,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意指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去到一个幽雅脱俗的地方,让身心得到修养。唐代诗人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鹤林寺,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僧元素主持镇江南郊的著名古寺之一,始改为禅寺,又名古竹院。唐诗人李涉曾在寺壁上题诗曰: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哪里?
偷得浮生半日闲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壁》。意思就是从烦闷、失意中解脱出来,让身心得到修养,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
《题鹤林寺壁》
终日错错碎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注释】
鹤林寺: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始建于晋代,原名古竹院。唐开元、天宝年间为镇江南郊著名古寺之一,僧元素主持寺院始改为禅寺。
浮生:语出《庄子》“其生若浮”。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强:勉强。
因:由于。
过:游览,拜访。
竹院:即寺院。
偷:又作“又”。
【古诗今译】
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这才忽然觉得心中长久以来的苦闷全然忘却,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赏析】 李涉,中唐诗人,生卒年代不详,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诗人李涉在唐宪宗时被贬谪为陕川司仓参军,文宗时应召为太学博士,后来又被流放南方。在他遭遇流放期间,用他诗中的话说就是“终日昏昏醉梦间”,情绪极其消沉。然而,在“忽闻春尽强登山”与鹤林寺高僧的闲聊之中,无意中解开了苦闷的心结,化解了沉溺于世俗之忧烦,体验了直面现实及人生的轻松感受,才得以使自己麻木已久的心灵增添了些许的愉快,于是欣然题诗本篇于寺院墙壁之上,以抒发其内心“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感慨。
“终日昏昏醉梦间”,这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忽闻春尽强登山”,这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等等等等。
“偷得浮生半日闲”,从这一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诗人的人生态度还是乐观的。诗人积极乐观的心理原本是有的,但是由于屡遭贬谪和流放的打击,一时间被现实与外物的不顺困惑了,直到与鹤林寺高僧的一番深层次聊天之后,解开了诗人积郁已久的心结,才使他从“终日昏昏醉梦间”醒悟了过来,排开了纷繁复杂的尘世的纷扰,有了重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人生的勇气,才感悟到“偷得浮生半日闲”,获得暂且的半日清闲的快乐。这一句有的版本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笔者认为用“偷”字更好一些,因为这样更具主观色彩,更能表现出诗人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写法上,这首绝句妙在以朴素直白、不着修饰的词句,表露诗人复杂的心境,揭示人生当懂得“惜时”,懂得在庸碌与混沌之中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之道理。“偷”字用得最为独到,最为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