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和尚: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吗
道宣律师说:当然问的就是一个释迦牟尼佛。天人就不是这样看法了,天人说:释迦牟尼佛很多,我以天眼观,我就不知道有多少释迦牟尼佛,天眼看不到的;你说的是哪位释迦牟尼佛入灭了,天人反问道宣律师。道宣律师跟他讲:我就说印度来这降生的释迦牟尼佛。
道宣律师开创中国南山律宗,集律宗之大成,世称“南山律师”。
在玄奘前往天竺之前,就有通俗流传的《心经》。 而玄奘本《心经》真正翻译问世,是在贞观23年。
单论唐玄宗时期长安的著名寺庙: 西明寺—— 是唐代御造经藏的国家寺院,规模雄伟。
道宣律师学识渊博,戒律严谨,精通大、小乘佛教经典和律法。他在唐武德九年撰写了《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提出三学圆融的观念,将大乘菩萨教义与《四分律》相结合,用天台和唯识学说解释《四分律》,为小乘戒法注入大乘思想,奠定南山律宗的基础。
道宣律师是律宗始祖,当年在终南山修行,戒律精严,感动天人供养。他日中一食,毗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供养,这真正是“感动诸天、天龙、鬼神。”当时法相宗祖师窥基大师,他是玄奘大师的学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窥基大师经过终南山,顺道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这个消息很欢喜。
鉴真是什么人?
次年在长安实际寺依恒景律师受具足戒。巡游两京,究学三藏。对于律藏,造诣尤深。
一位身着介胄的少年及时上前扶持,道宣怪而问其身份,少年回“弟子为毗沙门天王子张琼,以师戒德,故来给卫耳。”临别时并以佛牙相赠。此外,曾有三果梵僧前来礼坛,甚至感得圣僧宾头卢尊者现身,力赞道宣为佛灭以来弘律第一人。其馀诸天神将常来护卫,供以天馔之事亦不胜枚举。
净业寺内现存明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重刻《唐道宣律师遗迹碑》一通。大殿前竖清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重修净业寺碑。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神咒经幢及置田地并立规约碑各一通。 舍利塔东南边,有一处空位,原为练武台。现在中心耸立着一座经幢,环刻《心经》。
南山三观,是唐初著名佛教学者道宣律师在创立的四分律宗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框架,包括性空观、相空观和唯识观。这三种观法源于对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分类,即化制的二教:化教分为性空教、相空教和唯识圆教,对应于性空观、相空观和唯识观。
天台宗祖庭,浙江天台国清寺和湖北玉泉寺。华严宗祖庭,西安华严寺和户县草堂寺。法相宗祖庭,西安慈恩寺和西安兴教寺。
关于窥基,有什么关于他的故事?
窥基大师因为根基深厚,修行刻苦,后来成就很高,证得菩萨果位。有一次,他到终南山拜访律宗著名高僧道宣律师。
古文翻译,唐道宣律师的《续高僧传》内容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或说四十卷,唐释道宣(596~667)撰。 《旧唐书·经籍志》杂传类重出二部,一部作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释氏类重出三部,两部作道宗撰;均误。道宣早年即有志于僧传的著述。
此乃南山律宗五大疏钞,称为“律学五大部”,为律宗重要著作,唐朝以后讲律学者,莫不宗南山,故后人又称道宣这一系为“南山宗”,尊道宣为“南山宗祖师”。五大疏钞中,《行事钞》为研究《四分律》所不可或缺的参考要典。唐宋两代,注解《行事钞》者,计有六十多家,足见影响之大。
天竺三藏善无畏初到中国,帝问:“要往何处参学?”善无畏奏曰:“在天竺时,常闻西明寺宣律师秉持第一,愿往依止。”可见道宣精持戒律的盛名,不仅在中土受到尊崇,西域天竺犹然传颂不止。
道宣(596~667) 唐代僧人。律宗创始人,佛教史学家。俗姓钱。原籍丹徒(今属江苏),一说长城(治所在今浙江长兴)。
道宣律师的编修律典 南山开祖
道宣学养深厚,严持净戒,精通大小乘经律,于唐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撰著完成《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三卷。他主张圆融三学,以大乘菩萨的圆教义理会通《四分律》,阐发律学精要;更依天台与唯识教义来解释《四分律》,为小乘戒法注入大乘思想,奠定南山律宗的开宗基础。翌年,道宣撰有《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六卷;其后陆续完成《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一卷、疏二卷,《四分律比丘含注本》一卷、疏三卷,《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和《比丘尼钞》六卷。此乃南山律宗五大疏钞,称为“律学五大部”,为律宗重要著作,唐朝以后讲律学者,莫不宗南山,故后人又称道宣这一系为“南山宗”,尊道宣为“南山宗祖师”。五大疏钞中,《行事钞》为研究《四分律》所不可或缺的参考要典。唐宋两代,注解《行事钞》者,计有六十多家,足见影响之大。直到后来,中国的律学家几乎全以道宣的著述为圭臬。另外,道宣对于佛教文史学的贡献亦相当卓越。魏晋以来,前朝所遗留的佛教人物传记,因乏人作系统的整理编写,恐有遗逸失传之虑,道宣遂于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撰写成《续高僧传》三十卷;永徽元年(西元六五○)着《释迦方志》二卷;后鉴于当时佛道二教论诤激烈,乃于龙朔元年(西元六六一)撰述《集古今佛道论衡》四卷;龙朔二年高宗敕令僧尼须礼拜君亲,道宣与彦悰、玄奘大师等上书力争,此事乃止;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完成《大唐内典录》十卷,为一部整理经典的目录书。道宣又针对道教之说编集《广弘明集》三十卷、《集神州三宝感应录》三卷;麟德二年完成《释迦氏谱》一卷等,凡此均为佛教重要文史著作,亦为后世治学之指南。其中,《广弘明集》内分十篇,选辑许多魏晋至隋唐以来珍贵的佛学论文、辩论文章及帝王的诏启等,每篇加以编者的叙述及历代王臣对佛法兴废的辩论,与僧佑编纂的《弘明集》,皆为研究魏晋至隋唐佛教思想的重要典籍。而《集古今佛道论衡》则记载从东汉明帝至唐太宗年间佛道二家论诤的史实,及帝王对佛道二教的态度,为研究佛教史与道教史的重要著作。唐智升大师于《开元释教录》中,称道宣“外博九流,内精三学,戒香芬洁,定水澄奇,存护法城,著述无辍”,洵非虚誉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