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杜牧写给十三岁少女的经典名篇《赠别二首》?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奔赴长安。
chūn fēng shí lǐ yáng zhōu lù ,juǎn shàng zhū lián zǒng bù r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是的,是杜牧《赠别》的第一句。 《赠别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中的一首。这首诗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意思是:春风和煦温暖,带来美好与希望,但和你相比,都不算什么,你就是全部的美好与希望。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求
这首诗是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全诗译文如下: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二首》 昨夜南风凉,吹走了玉楼前。——杜甫《春夜喜雨》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译文: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赠别不是王湾所作,是杜牧组诗。 赠别一般指《赠别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牧的组诗作品。第一首着重写扬州一位歌妓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什么意思
这道题我会!上学的时候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这句话出自于哪里呢?——唐代·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完整的原文是这样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20岁少女七言诗如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豆蔻梢头二月初上一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一)》全文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注释: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指年龄。
《赠别二首-其一》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一翻译: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杜牧 〔唐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译文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注释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 系列:唐诗三百首 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杜牧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鉴赏:杜牧放浪形骸、不拘小节,与青楼女子多有往来酬唱。大和九年(835年),诗人调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赴长安,同相好的歌女分别时作下《赠别二首》,此其一。这首着重写歌女之美丽,引起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描摹少女正当妙龄,身姿体态轻盈美好。七个字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生动的印象。综观全诗,正面描述歌女之美的只有这一句,还是避实就虚的写法,其造句真可谓空灵入妙。
第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豆蔻”产于南方。南方人往往摘其含苞待放者,名之为“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正是这种“含胎花”,以之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贴切极了。花在“梢头”,微风轻拂,便随风轻舞,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中呼应了“娉娉袅袅”四字。比喻新颖独到。
三、四两句,以“总不如”竭力称赞,扬州十里路上珠帘卷出,有无数佳丽,却总不如伊人之独俏,大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又有《诗经》中“有女如云,匪我思存”的遗意。诗以优美贴切的比喻和空灵清妙的手法描摹少女的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给读者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