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人简介50字一60字
王昌龄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山水田园派比较边塞派,鲜明的一比。初唐比较盛唐比较中唐比较晚唐,鲜明的一比。韩孟诗派比较元白诗派,鲜明的一比。李白比较杜甫,鲜明的一比。
边塞诗派。边塞诗派,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 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0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下列唐代诗人中属于边塞派的是()A.王昌龄B.王维C.李白D.杜甫
A.王昌龄边塞诗派:是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王昌龄诗生前已负盛名。殷《河岳英灵集》收24人诗作,其中王诗最多,并誉之为“中兴高作”。他擅长七言绝句,以之与李白并称,人称“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绝句长于抒情,善于心理刻画,能以典型的情景、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涵,意味浑厚深长。
盛唐 边塞派 王昌龄(诗天子)、王之涣、高适、岑参。 浪漫派 李白(诗仙、诗侠)。 社会派 杜甫(诗圣、诗史)。 田园派 孟浩然、王维(诗佛)。 中唐 社会派 张籍、元稹、白居易(蘇轼评:元轻白俗)、刘禹锡(诗豪)。 田园派 刘长卿、韦应物。
王昌龄属于边塞诗人。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超绝群伦王昌龄 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高岑诗派诗派简介
边塞诗的艺术成就显著,无论是诗歌题材的开拓,还是艺术形式的创新,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王昌龄的《出塞》和《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等作品,都是边塞诗的瑰宝。尽管王之涣和崔颢等也有佳作,但高适和岑参的成就尤为突出,从而使得高岑诗派的名声大噪,成为了唐代诗歌中的重要篇章。
王昌龄,就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王昌龄以七绝体裁写的那些边塞诗,气势磅礴、激昂雄壮,艺术手法出神入化,把这种体裁的诗歌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盛唐诗歌根据内容分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二是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王昌龄是唐朝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所描写的边塞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争,寥寥数笔,就让人们看的清清楚楚。
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什么
七绝圣手。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有“诗家天子”之誉,属于盛唐边塞诗派,因善作七言绝句,被人称为“七绝圣手”。晚唐诗人杜牧也擅长七绝,但没有此美誉。
王摩诘和王昌龄不是同一个人,不过,两人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
边塞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
边塞诗派。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诗人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
王昌龄是著名的什么诗人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 [1]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的成就综述:
1、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2、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3、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
4、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抒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而王昌龄的宫怨诗可与李白争胜,且其诗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