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者怎么理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呢?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回答是:“那就是恕吧!
应该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子贡问(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这一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卫灵公篇》,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详细解释如下:子贡问曰:这是对话的开头,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提出了一个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是子贡所问的问题,他想知道有没有一个字或者一句话,是他终身都可以遵循并实践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翻译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原文出自《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 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意思是:有一句话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节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义: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翻译: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该句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着整句话的意思是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出自先秦佚名的《论语十章》,整段如下: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出自哪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出自《论语》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它的下句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翻译是,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意思: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或一句话吗?这句话出自古代文献,表达了对于人生哲理或道德准则的探求。详细解释如下:1. 核心词汇解析:一言:指的是一个字或一句话。终身行之:意味着终身奉行,贯穿一生都要遵守或实践的事情。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翻译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用来终身奉行呢?这句话是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的回答是:“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一篇包括42章,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翻译:子贡问:“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可终身行之之一言。“而”“者”后置句。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语出:<<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孔子回答说:「可以算不错了,只是还不如,贫穷仍能乐道,富贵仍然好礼的人啊!」○一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意思是:子贡问道:“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情绪,不要强加给别人。”“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但是这个发明又对后人影响很大。其中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翻译:有一句话可以让人终身收益的么?
在古代先秦时期,有一句被广泛讨论的名言:“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含义是探寻一个可以贯穿人一生的行为准则。这句话出自《论语十章》,出自孔子之口,由子贡提出疑问。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这里的“恕”意味着将心比心,即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物,不应强加于他人。
在本章中,圣人又再次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 道”作为终身奉行的座右铭推荐给他的高材生子贡。 人们遇事常说:“将心比已。”又说。“人心都是肉长的。”这 实际上正是在推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 问题在于,世道人心,每每是反其道而行之。
出自先秦佚名的《论语十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应该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它的下句是,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翻译是,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这样做,或者你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原文出自《卫灵公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解释首先要看出处,背景.不然依文解义,三世佛怨.
语出:
<<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而在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下面我解决这个矛盾:
引用南怀瑾先生 ,本书非书生辈的见解,里面多是真知灼见. 可以参考.
多为别人想一想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人处世的道理不要说得那样多,只要有一个重点,终身都可以照此目标去做的,孔子就讲出这个恕道。后世提到孔子教学的精神,每每说儒家忠恕之道。后人研究它所包括的内容,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有人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常会有对人不痛快、不满意的地方。说老实话,假如是自己去处理,不见得比对方好,问题在于我们人类的心理,有一个自然的要求,都是要求别人能够很圆满;要求朋友、部下或长官,都希望他没有缺点,样样都好。但是不要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有缺点。再从心理学上研究,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所要求对方的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社会上都是如此要求别人,尤其是宗教圈子里更严重,政治圈子里也不外此例。一个基督教徒、或天主教徒、或佛教徒,对领导人——牧师、神父或法师们的要求,都很严格。因为宗教徒忘记了领导人也是一个人,而认为牧师、神父、法师就是神。这个心理好不好?好。但是要求别人太高了。从这个例子,就可知恕道之难。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来,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孔门弟子中,子贡在事功上的表现,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他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更有深切的意义。他答复子贡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但很难做到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的注解。
问题又来了,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也已经提出他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可见他早已在实行恕道。可是在这里孔子却说,子贡啊!这不是你能做得到的。现在孔子反而教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与子贡的前言,又有什么差别?难道孔子老是摆权威,只有他的对,学生的话对了也是错吗?其实不然,子贡所提出的话,和孔子现在答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其次,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教授法的机锋锐利,等于后世禅门中一个故事:唐末诗僧贯休作了两句很得意的诗:“得句先呈佛,无人知此心。”他拿给一位禅门的老和尚看,老和尚反问他:“如何是此心呢?”贯休反而答不出来了。老和尚便笑说:“无人知此心。”这段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便同此一样隽永有味,值得深思反省。
站在书呆子的立场,专门研究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做不到,随时随地我们会犯违背这八个字的错误。尤其在年轻一辈的团体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很多事例。前天就有一个正在服兵役的学生回来说,他三支牙刷,六条短裤,都被“摸”跑了。事实上自己根本有这些东西,可是就喜欢把别人的“摸”来,“摸”到了心里觉得很痛快。这种行为说他是“偷”吗?不见得这么严重。前天我们的楼梯口的一副门帘不见了。办事的人说被偷了,我说算了,一定是被年轻人“摸”去了。说他有意偷吗?他没这个意思。说他没有偷吗?年轻人有这种心理,摸来很好玩,很有味道,还在那里称英雄。东西被人“摸”跑了,心里一定会不高兴,可是自己有机会,也会“摸”人家的。过团体生活的时候,有的人洗了手,本来要在自己的毛巾上擦干净,看见旁边挂了一条,顺手擦在别人的毛巾上。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思想行为出来呢?这是小事,不能做到“己不所欲,勿施于人。”对于大的事,做到我所不要、所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让别人承受,就太伟大了,这个人不是人,是圣人了。太难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须要向这个方向修养。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
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人生两样最难舍,一是财,一是命。只要有利于人世,把自己的生命财产都施出来,就是施。这太难了,虽然做不到,也应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