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什么意思
宣州,今安徽宣城。谢脁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改名为叠嶂楼。校书叔云,或谓即李云,官秘书省校书郎。此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此诗饯别的对象当是文学家李华。
校书是朱放。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句话中“校书”是指朱放。
【标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年代】:唐朝 【作者】:李白 【体裁】:七古 【内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在宣州谢朓(tiǎo)楼饯以酒食给李白的叔叔秘书省校书郎李云送行。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作者: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是唐代诗人李白在宣城(今属安徽)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及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
翻译:在宣州的谢眺楼摆酒席话别叔叔李云。延伸: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宣州:地点。谢朓楼:酒楼,及具体地点。饯别:送行。校书:官职。叔云:名称。地质 宣州区为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属下扬子分区江宁——芜湖地层小区。
题目释义如下: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题的意思
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用现在的话说:在宣州谢朓楼上与官为校书郎的叔叔李云送别。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全诗的感情基调是烦忧苦闷的,可以从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看出。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文体是:七言古诗。《唐诗三百首》上的分类很清晰。
思想方面: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
在古代宣州的陵阳山上,有一座名为谢朓楼,又名北楼或谢公楼的建筑。此地曾是李白的叔叔李云任职期间所建,楼名后改为叠嶂楼,此处是诗人饯别友人的重要场所。李白曾有一首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但它并未提及登楼之事,与这首诗有着不同的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题目的含义
在宣州的谢眺楼摆酒席话别叔叔李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文学鉴赏: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