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少数民族背后的故事?
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散居中国各地。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Manju)简称满族。
维吾尔族故事:艾里甫和赛乃姆。相传国王与他的臣子艾山江去打猎,打中一个怀着羊崽子的母羊,妻子又都有孕在身,于是两人约定以后生下来的孩子如果是一儿一女就结为夫妻!艾里甫和赛乃姆出生以后就一起吃喝玩乐,青梅竹马,感情非常好。可是后来艾山江去世了。
少数民族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和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故事。以下是一些例子:1. 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他英勇善战,有着强大的力量和神勇的技能。据传说,他曾经用弓箭射太阳,拯救了人们。2. 苗族英雄亚努:苗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英雄,他聪明机智,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和毅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满族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
壮族的《一幅壮锦》讲一位壮族妇女坦布用自己三年的血汗和泪水织成一幅美丽的壮锦,锦上织有房屋、田地、花园、果园、菜园以及鸡鸭牛羊和鱼塘,却被东方太阳山上的仙女偷偷要去了。坦布叫她的儿子老大、老老三先后去找。
10个少数民族的故事?
傣族的民族故事:孔雀公主的故事。 景颇族的民族故事:蜜蜂•土蜂的故事。 阿昌族的民族故事:遮帕麻和遮米麻的故事 德昂族的民族故事:葫芦起源说的故事。
拓跋珪:北魏王朝开国皇帝,鲜卑族,他于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并改称魏王。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推动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晚年沉迷酒色,不睦兄弟,39岁遇弑身亡。死后,被追谥为宣武皇帝,庙号烈祖。拓跋宏:北魏第七位皇帝,即魏孝文帝。
壮族民间故事:颠公的故事 颠公家里很穷,靠父母租种地主几亩薄田维持一家四口人半饱生活。颠公有个姐姐叫田花,长得水灵灵的非常漂亮。有一次田花去邻村走亲戚,路上遇见邻村地主的驼背儿子虾公。虾公看见田花,以为是仙女下凡,呆呆地看,连眼睛都不眨。回家立即叫媒婆去提亲。
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小白马在苏和的喂养下长成一匹漂亮的骏马,它跑起来蹄下生风,能追得上梅花鹿呢。小白马和苏和形影不离,成了好朋友。
民族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 解释:盘古开天地是中国神话中的传说故事。盘古用巨大的神力,开辟了广阔的天和地。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和宇宙的原始认知,也表达了人类对创造世界的英雄崇拜。孟姜女哭长城 解释: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
以下是一个少数民族简短小故事。少数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在中国非常丰富。原因:小明是一名汉族学生,他在一次学校活动中认识了一名来自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同学。
少数民族的故事,50字,急?
哈尼族的传说故事:火童 远古时候,妖魔抢走了火种,使哈尼族地区变成一片黑暗,五谷不长,民不聊生。
少数民族民间故事有很多,比如苗族、瑶族、彝族、壮族的民间故事。 以苗族为例,苗族民间故事《谎江山》讲述了一个懒汉用谎言欺骗皇帝,最后被皇帝识破的故事。
火把节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
1,马头琴的故事(蒙古族民间故事) 很久以前,察哈尔草原有个名叫苏和的牧童。一天,他抱回了一匹没有妈妈的小白马驹。
哈尼族的故事:火童 远古时候,妖魔抢走了火种,使哈尼族地区变成一片黑暗,五谷不长,民不聊生。
少数民族的传说故事150字以内?
阿诗玛的传说 在撒尼族阿着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种山地住着草房。他们有个勇敢的儿子阿黑,又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天空闪出一朵花,小姑娘名叫阿诗玛。
傣族著名的神奇故事《召树屯和兰吾罗娜》 讲三四百年前,西双版纳勐海地方有一个聪明强悍的青年召树屯,一天带了弓箭和佩刀,骑上骏马到郎丝湖去。
是彝族的 阿诗玛的传说 撒尼族阿着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种山地住着草房。他们有个勇敢的儿子阿黑,又生下一个可爱的小姑娘。
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抗击外敌的故事 在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多次携手共同抵御外敌入侵。比如在明朝时期,汉族与蒙古族共同抵御鞑靼部落的入侵,双方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敌人,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故事展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重要性。现代民族团结的实例 在现代社会,民族团结的故事同样层出不穷。
《昭君出塞》,以少数民族汉族民间舞故事编的。程现了少数民族汉族的汉服是那么的优美与多数民族北胡服装的剧烈反差,大大震撼了世人。
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350字以上)
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一段英勇救村的故事。在傣族村寨面临火灾危机时,李良这位勇敢的傣族男子,不畏艰险,连续挑水灭火,最终拯救了村庄。不幸的是,他在救火过程中因劳累过度而牺牲。为了纪念李良的英勇行为,傣族人民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举行泼水节。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土家族的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罗兰娇的故事传说 罗兰娇是个蛮有才情的女子,她聪明机智,泼辣大方,至今人们还在传说她的故事。出嫁路上 罗兰娇十八岁那年,嫁给了一个勤劳厚道的农民。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100字民族故事:相传在天地初分之际,太阳有两个女儿。有一天,太阳的女儿驾着轻舟来到了山清水秀的神州大地。姐姐嫁到南方,妹妹嫁到北方。第二年,姐姐生下一个婴儿,婴儿降生时,手里握着一块土地。他长大后种五谷杂粮,成了农业民族的祖先。他名叫"海特斯 ", 意为"汉族"。
格萨尔王传:《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的英雄史诗,讲述的是神子格萨尔王降幅人间妖魔怪,让藏区重返和平的故事;江格尔:《江格尔》是蒙古族英雄史诗,讲述的是江格尔打败蟒古思魔王的故事;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传记史诗。
少数民族的民间故事(350字以上)
1、西双版纳、德宏傣族的泼水节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长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
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2、和尚升天故事
话说唐朝年间潞洲府有位节度使,名李抱贞。当他到任时府内是银两空空,就连官员,兵卒的响钱都拿不出。实在是无计可施,于是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说;当地有一位老和尚德高望重,百姓对他是言听计从,何不让他出面作法,让老百姓捐些钱物。
于是,李大人就去面见老和尚,把事由说了一同。别说老和尚真就答应了,为了消除老和尚的顾虑,李大人说我们已在法坛下面挖一个地道,等点火后你就顺地道出来,保你平安无事。李大人又带着老和尚现场实际走了一遍。
这才定下良辰吉日,州里的百姓听说老和尚坐坛讲法,纷纷来捐钱。
到了开坛说法的日子,周边的百姓也来捐钱。几天的功夫捐钱已达上亿了!这他时辰已到只见老和尚高高端坐在法坛上,下面是一群小和尚法乐齐鸣。好个热闹!一阵后就听有人喊;活佛现身点火相迎!忽的一声法坛四周火光冲天,可怜的老和尚下得法坛可地道的通口早就被人堵死了。
待火熄后法坛上只留下几块舍利了!众人还真就相信活佛升天了。李大人的眼眉之急解决了,一条人命换来的救济钱,也算上是老和尚做了一次善事。
这才是;假戏真做傻和尚,随着活神上天堂,早知能有此番行,何必甘当挡风墙。
3、瑶族赶鸟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江华山区,林木茂密,很适宜鸟雀繁衍生息。以五谷为食的山雀、野鸡、斑鸠等等熬过了严冬,看到山桃花开了,伸动翅膀,飞上天空,站上了高枝,看到山里人来了,就唱起欢乐的歌。
看到妹姑手里金灿灿的包谷籽,一把把,一串串,撒进了黑沃沃的山土里,唱得更欢了,邀集伙伴,快来“会餐”!这样,它们往往成群结队,飞如乌云遮日,落象黑幕压地,耕山人一走,它们巧妙地试探了“稻草人”,飞落坡地,用尖利的嘴巴不停地啄,不一会儿,山土就糟蹋地不成样子了。
鸟害成了耕山人的一块心病。山地里没有了收成,耕山人只有吃蔬菜,官府的钱水粮流也枯竭了,皇上发了慌,忙下圣旨:“谁制住了鸟害,赏林九架,免税九年。”
圣旨传下来之后,山主、耕山人都想开了办法。盘云寨有个盘英姑,很爱唱歌。耕山人听了她的歌,口里象溶了一块蜜;她向着山泉唱,山泉都停止了流淌;她向着山林唱,鸟雀们都羞得不敢开口,盘英姑的歌停了,鸟雀们还久久不肯离开。
耕山人想到:要赶鸟,盘英姑一定有办法。于是,盘云寨的男男女女都来到英姑的木楼,跟她学起了唱歌,并商量把歌传到九十九寨的耕山人中间去,约定下年正月的最后一天,下种以前,把鸟雀从九山引开,赶到没有阳春作物的白头山去。
在盘云寨,有个叫盘阿肚的山主,养了一对画眉,每天清晨,他把鸟笼挂在木楼的房梁上,逗着画眉唱。说也奇怪,也引来一些山雀,日停寨头,夜宿楼檐,山主十分高兴:“哈哈,九架岭又到我名下了。”
于是,他急忙修书,报告皇帝。皇帝朱笔一点,命令各山寨:山主们多养画眉,正月末一天,以鸟引鸟,把九山九岭的鸟雀引上白头山石岩岭。
正月最末一天到了,就要种早包谷了,天清早,九十九寨的耕山人,歌唱着聚会寨头。九十九寨的山主,看着鸟雀一群群飞出山林,飞来山寨,好不高兴,举起鸟笼,抢在耕山人的前头,向白头山汇集。鸟雀也真的追着歌声,跟着人们,飞往白头山。
这天,白头山上人多,鸟也多。晴天,鸟雀飞成排,为歌唱者遮日荫,雨天,鸟雀飞成队,为唱歌人挡风雨。耕山人从清晨唱到黄昏,鸟雀真的忘了飞回山林,累了,就落在岩石上,人们悄悄离去。
到第二天,鸟们飞到云头寻找歌声,它们围着白头山飞,好像山头有听不完的歌声。这样,鸟雀们在白头山呆了半年,等到它们醒来,坡地上只剩了稻谷杆子,耕山人们早把粮食收进了寨门。
4、刘三姐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刘三姐原来618年出生在天河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下里社区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那村刘姓的族谱中还有记载。
下里离罗城的县城很近,刘三姐常到罗城去唱山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罗城县城城西北的多吉寺的后殿正中供奉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称之为“三姐歌殿”游人常在那里对歌,故有东门(罗城县城驻地)四把好玩好耍一说,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
5、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给"(Gix),川黔滇苗族方言叫"更"(Ghenb),用竹制作而成。
每把芦笙六根管,在芦笙歌中有"芦笙三节筒,长瓢里头空;瓢兜六根杆,吹来向轰轰"的描述,它与方言、服饰一起,是区分苗族支系的重要标志。在苗族传说中,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
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
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凡事必须经过她(许可),她会给你们带来幸福"。苗家自从有了芦笙,便过上了安定、美满和幸福的生活。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
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