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书上看到,有人说宋之问的人品不好,有什么具体的事例么?
宋之问为文赋诗,讲求比兴,属对精密,点划入微,对诗的声律化有重大贡献。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赏析:谪贬南疆,抛家弃子,独自一人来到这陌生的地方,走走停停,仍不时 回望那渐远的故乡。
小题1:颔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1分)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他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五言律诗是宋之问流放途中经大庾岭时在岭北驿馆写成的。诗中表达其流放途中孤寂凄凉的心境以及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之情。
《度大庾岭》宋之问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端州别袁侍郎》宋之问合浦途未极,端溪行暂临。泪来空泣脸,愁至不知心。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明朝共分手,之子爱千金。《过史正议宅》宋之问旧交此零落,雨泣访遗尘。
度大庾岭,宋之问,译文?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宋问之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的出生在书香门第,而且他的父亲也享有盛誉,所以说他从小的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文学素养,他的诗词非常的完美。由于当时的人们被他的赞叹也是很多的,留下了他的诗作,他同时是律诗的奠基人。
初霁有关古文,例如:“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意思是:山间连绵阴雨刚刚有了一点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趋势。
(1)表达了作者被贬边远之地的不满情绪以及盼望有朝一日得以赦免回京的心情。(2)语言特点:辞藻华美,声韵和谐,对仗工整。抒情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这首《度大庾岭》诗是他前往贬所途经大庾岭时所作。在武则天时期,宋之问颇得宠幸,此时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在人生道路上从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满了忧伤和痛苦。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这是原诗 译文: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 ,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 。
宋之问《度大庾岭》的译文?
宋之问《度大庾岭》翻译: 我离开京城刚刚度过大庾岭,便停下车子,再次回首遥望我的家乡。
大庾岭在当时被视为中原与边疆的分水岭,是由富庶之地进入艰苦的边疆之地的分界,所谓“度岭方辞国”就是这个意思。首联以叙事的手法描述了诗人度过大庾岭时特意停下车马,回望中原的情景。颔联描写上文“望”的心情。诗人驻足回首,脚下是中原大地,却不能返回,只能附魂于北去的大雁以寄托思乡之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2.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3.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秋风词》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度大庾岭》的译文我从网上查到这段文字说是度大庾岭的译文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送给朋友的言文言或诗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问家。魂飞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度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文章四友”:李峤 崔融 苏味道 杜审言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唐代:杜荀鹤 · 《溪兴》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唐代:宋之问 ·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2.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3.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形容心路历程复杂的文言文
——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从教分付,绿窗红泪,早雁初莺。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片云凝不散。
《度大庾岭》 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去国远谪的忧伤与怀土思归的向往。 感情很真挚 风格自然流畅 结构严谨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沈、宋创作的价值在于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诗歌创作声律方面的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度大庾岭赏析
此诗真实生动地叙述了作者过大庾岭的情景,情感凄楚悲凉,真挚感人。
起句“度岭方辞国”,扣题直叙,说明诗人已经来到“华夷”分界的梅岭之巅,将要走出中原,辞别故国了。大庾岭在古人心目中是腹地和南部边陲的分野,是文明和蛮荒的界限。此去身陷边鄙,祸福难科,家阻万山,赋归无期,忆往思来,百感交集。此句一个“方”字把“度岭”“辞国”联系在一起,顿然使人产生一种摇曳心旌的感觉,使文势陡率而高远。对句“停轺一望家”,诗人停下长途跋涉的驿车,在中原与“夷国”的边界驻足远望家乡的方向。此刻站在高高的山岭上,还能望长安于日下,指故里于云间,而“明朝望乡处,应见岭头梅”(《题大庾岭北驿》),其它全被山岭遮住了。因此,要抓紧时机,停下车来,滞留山头,深情地向家园方向再望一次。至此,一个失魂落魄的遭贬谪的宦游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一望”的“一”字,也甚为传神,传达出诗人去国怀乡的深沉感情。
颔联“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紧承首联中的“望”字而来,诗人遥望乡关,只见鸟儿飞翔,花儿开放。据说大庾岭南北气候差异,南枝谢了,北枝才开。人在岭北,犹如花开枝头;一入岭南,就像花残凋落。诗人眼中的鸟儿是“南翥”,花儿是“北枝”,因此触动了北人南迁的情思。心向北,身往南,距离越拉越大,矛盾痛苦越来越深,诗人的魂魄和思绪都随着那向南飞翔的故乡之鸟而去了,那岭北绽放的梅花却多情地向他频送春光。此景此情,使他黯然神伤。这联诗写得情景交融,将诗人魂断庾岭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上句写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许晴光。下句是描绘江中云影即将变作彩霞的霎那间。这两句专门写景,避免正面表达感情,迂回取道,曲径通幽,在结构上是转折,在情绪上是顿挫,宕开一笔,别开生面。诗人描写景色的渐变,衬托自己心情的变化。“初含”、“欲变”等字眼,赋予云雨以灵性。写云,不直接表现天空的云,而是描绘江中的倒影。可见山雨是__细雨。这样写可以一箭双雕,将山的空明、水的澄澈同时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在《早发大庾岭》诗里写道:“晨跻大庾险,驿鞍驰复息。雾露昼未开,浩途不可测。兄弟远沦居,妻子成异域。羽翮伤已毁,童幼怜未识。踌躇恋北顾,亭午_霁色。春暖阴梅花,瘴回阳鸟翼。”由此可知《度大庾岭》是《早发大庾岭》的续篇。这首诗中写的“山雨初含霁”,大约是在中午或午后;“江云欲变霞”,可能是在下午或傍晚。
在这样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诗人的心潮逐渐趋于平静,开始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早发大庾岭》里有这样的诗句:“适蛮悲疾首,怀恐泪沾臆。感谢_鹭朝,勤修魑魅职。生还倘非远,誓以报恩德。”可见他希望勤奋修职,争取早日赦归。由于天气的好转,诗人心情也逐渐开朗,由天气的变化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充满了希望。于是不禁发出了“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满意足了,对自己受贬迁不敢有所怨恨。这是用了西汉贾谊遭权臣们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的典故,说自己不敢像贾谊谪居长沙时那样因不适应湿热的气候“自以为寿不得长”而心生“恨”意。这种以退为进的写法,更把那希望生还的拳拳之心衬托了出来。尾联以直抒胸臆而作结,但上句的“归有日”又与首联的“辞国”、“望家”遥相呼应。
此诗起势不凡,有如醍醐灌顶,在读者心上激起冲击浪,浪一重,愁一重,水一曲,肠一曲,几经曲折,最后以绵绵无尽的情意作结,给人以余味无穷之感。
这首诗感情真挚,以景衬情,情景交融,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表现出一种自然而又流动的整齐美,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诗,堪称“示后进以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