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 第二段诗描绘了五幅图,请扼要概括这五幅图画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诗描绘了五幅图画:1. 月夜飞渡:从镜湖飞到剡溪,入剡溪,攀登直上云霄。2. 湖上幻境:天门山秀美景色。3. 山精夜出:山中猛虎,林中怪兽,神龙降虎。4. 神仙洞府:洞内仙境,仙人下轿,欢迎诗人。5. 洞天仙境:洞中仙景,仙人送行。
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千古名句。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被过去追求个性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知识分子奉为座右铭。在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迫使大多数人“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却宣告与封建统治者决绝,蔑视权贵们,去追求“开心颜”,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赏析,谢谢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第二段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描绘了4幅图景,即: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这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第二层:自“脚著谢公屐”至“迷花倚石忽已暝”,写登山;第三层:自“熊咆龙吟殷岩泉”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所见;第四层:自“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醒。
第二段是作者李白通过梦境奇幻场面的描写,抒发浪漫主主情怀和超脱凡俗的志趣,是文中的核心思想的体现,并非是对天姥山的描写.全文中只有第一段是描写天姥山的,却也是“道听途说的”其实,李白在写这首诗时还没有去过天姥山。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中有那些意象宣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其中第二段描绘了诗人在梦中穿越云霄、登上天姥山的情景,描写了许多意象来宣造诗歌的意境。第二段中出现的意象包括“紫云”、“腾蛟”、“游龙”、“烟霞”、“仙人”、“山鬼”、“天女”等。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第一段的听说天姥山,羡慕天姥山到第二段的去天姥山表现的是李白求仕心切,为了自己的抱负感慨的走向长安城。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意。第二段从登山开始用美丽的景色铺就天姥山的美丽壮阔。用来表现李白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好感。
四个画面,分别是:月夜度湖图——静美、清幽 著屐登山图——壮美、雄奇 熊袍龙吟图——变幻莫测、波谲云诡 洞天仙境图——富丽、雍穆 相关诗文:《梦游天姥吟留别》唐代李白 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赏析: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二段这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天宝四载(745年),一说天宝五载(746年)。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
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这首诗抒写了对自由、光明的渴求,以及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当时奸臣当权,有理想有抱负之人不得施展才能,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写下了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
《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