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赏析
精卫衔微木, 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 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 良辰讵可待。〔精卫〕鸟名,传说它是炎帝的女儿,名女娃,溺死于东海。死后化为鸟,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其事迹见《山海经·北山经》。〔刑天〕一作刑夭,兽名。
①《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山海经》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
关于神话人物的古诗五言绝句有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这两句诗是说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也不过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赞美了二者的洒脱豁达的乐观精神。【古诗全文】:《读山海经·其十》魏晋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山海经其十全文讲解?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这首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全诗体现了对反抗精神和勇敢坚韧品格的赞颂,并借此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读山海经其十》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的悲愤情感。全诗热情歌颂了衔木石填海的精卫和敢与天帝争神的刑天,赞扬它们宁死不屈、抗争不息的精神,惋惜它们空有过去的壮志雄心,却等不到实现理想的“良辰”。诗人借此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读山海经其十,原为《读〈山海经〉》诗中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本文由大学高考网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古诗词鉴赏 | 读山海经·其十
综上所述,《读山海经·其十》通过赞美神话中精卫与刑天的英勇行为与不屈精神,不仅歌颂了自由与反抗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历史限制与悲剧命运的深刻思考。陶渊明以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反抗的英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美的同时,深入体悟到历史、人性以及自由意志的深刻内涵。
咏物言志诗。 是陶渊明所写的励志五言律诗。 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
赏析:陶渊明在诗中高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此种精神之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此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尤且壮,这就使渊明此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
《读山海经》 陶渊明 赏析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十
晋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一 [魏晋] 陶渊明 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明明上天鉴,为恶不可履。长枯固已剧,鵕鹗岂足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贰负之臣逞凶暴,钦駓违背帝旨意。窫窳虽死尚能变,祖江死去永消失。上天可鉴明审察,作恶之举不可为。臣危被罚甚痛苦,鵕鹗之变不足恃!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紧接诗人就写“吾”在“吾庐”的耕读之乐及人事关系。“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二句值得玩味的,首先是由“既已”、“时还”等钩勒字反映的陶潜如何摆放耕种与读书之关系。
耕种在前,读书其次。这表现了诗人淳真朴质而富于人民性的人生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扩展资料: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
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