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鉴:曾国藩教你面相识人、看透人心内容简介
《冰鉴:曾国藩教你面相识人、看透人心》这本书的内含内容如下:曾国藩的学问并不仅限于《曾国藩家书》这一套。实际上,他还有另一套识人相人的学问,即《冰鉴》。这书被视为近代相学的集大成之作,通过七个方面的观察辨识人才。这些方面包括神骨、刚柔、容貌、情态、须眉、声音、气色等。
《冰鉴》即其鉴人专著,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理而导之以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识别人才的第一步,文人注重的是观察一个人的神骨。精神和骨骼的健康,象征着一个人的本质和能力。神骨清浊易辨,而邪正则需观察其动静间的微妙变化,静时如明珠,动时如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展现着内心的澄清。精神状态在处理问题时的断续处,更能揭示其内在特质。
宴会快要结束时候,吕公便以目示意,特意挽留刘邦,他对刘邦说:“我年少时候喜欢给人看相,相过之人已有许多,都没有一个比得上你,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女,愿意把她嫁给你做扶箕持帚的妻子。”吕公的夫人得知此事后,直埋怨吕公说:“你经常说我们的女儿气质不凡,将来一定会成为贵人。
冰鉴原文和译文如下:冰鉴原文:骨有色,面以青为贵,“少年公卿半青面”是也。紫次之,白斯下矣。骨有质,头以联者为贵。碎次之。总之,头上无恶骨,面佳不如头佳。然大而缺天庭,终是贱品;圆而无串骨,半是孤僧;鼻骨犯眉,堂上不寿。颧骨与眼争,子嗣不立。
曾国藩冰鉴
内容主要有三部分:曾国藩《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详解和评述;曾国藩对《曾国藩冰鉴》识人察人用人理论的运用及历代有关实例;曾国藩的智慧人生。
五行有合(1)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2),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上形带上则然,上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
看一个人的相貌仪态是否有威严 一个人相貌堂堂,中正有威,当然是富贵中人。这犹如猛虎下山,百兽见了,莫不惊慌恐惧而逃。又如雄鹰飞腾,狐兔之类,战战兢兢。而有否威仪,并不只是在他发怒生气的时候,即便他和颜悦色的时候,你也能感到那种威力,震慑人心 。
这出之曾国藩《冰鉴》,(民间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原文及译文如下: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
冰鉴:曾国藩教你面相识人、看透人心目录
容貌的基础与身相三停 容貌的整齐与否,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品味。阴骘纹与科名星,是面相中表示智慧与功名的标志,体现了面相与命运的关联。情态的流韵与恒定 精神的流韵体现在一个人的表情与动作上,恒定的情态则意味着稳定与可靠。善变的情态则可能预示着多变的命运或情绪波动。
曾国藩 玄乎道馆 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曾国藩的《冰鉴》是一部关于相术的经典之作,其中所包含的口诀和观察方法,被后人视为秘传。以下是对其内容的润色和修正,以提升其语义清晰度和内容质量。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2.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冰鉴》这本书,我读了几遍。在不同的年纪去读,理解和感受都有不同。初读时觉得这是一本看相的书,不以为意。在读时,被晦涩的文字所难倒,不敢去读。
曾国藩还有着不少的著作,比如《冰鉴》和《家书》,里面有着不少识人之术。古时有一种面相的,是可以从一个人的外在面容,看透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所谓的“以貌观人”,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就有这么两条天规,可以教你如何从面相上看透人的内心,教你识破天下人!
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曾国藩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中国的儒释道各有妙用,文以载道,往往载的是儒道,道教给他一些超越性的美感,佛教则给他一些玄妙的智慧。
《封神演义》只是小说,不是道教书籍,你要知道!
道教是由我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而来的,老庄思想起的开头
道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宗教。它在中国古代的影响仅次于佛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的各种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法。
道教的称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许多人都曾经以“道”来称呼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甚至佛教都曾经由于各种原因自称或被认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把“菩提”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而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五斗米道,自称为“道教”,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此,其他各家为了以示区别,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称,而成为五斗米道的专称。
现在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
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而“德”则是“道”的体现。
道教以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为教主,也就是老子。此外道教的至尊天神在道经中还有其他说法,一是以玉清元始天尊为最高天神,二是以上清灵宝天尊为最高天神,三是以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天神。后来又演变成三位一体的老子一气化三清。
道教重生恶死,追求长生不老,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
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道德经|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惟信仰道教人口,并不普遍。
道教的理想世界不同于佛教的极乐世界,也不同于基督教的天堂。道教的理想世界有两种,一种是世俗的,一种是宗教的。世俗的理想世界在《太平经》中讲的很明白,希望世界成为一个公平、和平的世界,没有灾祸、没有战争。而宗教的理想世界则是“仙境”,道教追求得到成仙,这样就能超脱生死,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不同于其它宗教的是,道教并不认为人死后才能到达仙境,而是认为人的形体通过一些形式的锻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仙以后也可以一样生活在普通人的世界里,作“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中去生活。但是由于达到成仙的境界非常不容易,因此后来才出现了“尸解”等方式。而且所说的仙境,大多数也是处于现实当中,例如所谓的“洞天福地”中很多就是中国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
大多数的宗教教义认为人生充满了不幸或者罪孽,认为死后灵魂才有可能得救。然而道教却认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也因此有许多养生的方法,例如气功等在道教得到了发扬。
许多宗教都认为人的寿命是不能改变的,然而道教去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于天”就是出自道教的《西升经》。另外,道教作为一个多神教,相信万物有灵,甚至人体的各种器官都有神灵。
道教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
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
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788619.html?si=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