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白话解)编辑推荐
《濒湖脉学(白话解)》推荐理由:这本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形象的描述,深受中医基层医务工作者和脉学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易于理解和记忆,而且内容实用,是学习脉学的重要参考资料。作者李时珍简介: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县人。
学习脉诊必须认真研读《濒湖脉学》。学之前须先学中医基础理论,了解人体的组织与功能。 了解疾病的产生,演变,了解正常时身体各部的正常活动规律。等等。
《濒湖脉学(白话解)》是由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他以字“东璧”和晚号“濒湖老人”闻名。李时珍的学术成就斐然,他的代表作品包括《本草纲目》和《奇经八脉考》等,这些著作在医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在晚年,他倾力撰写了《濒湖脉学》,此书以其作者的别号命名,故被称为“濒湖脉学”。
右手寸部为气口,凡属内伤里症都在这里诊察。这种说法来源于王叔和的《脉经》,后世医家因得不到临床验证,多不表示同意,因此只作参考。《内经》里称喉结两旁的动脉为“人迎”,左右手三部脉都叫“气口”,这是古人从全身诊脉的方法之一。
濒湖脉学(白话解)的目录
七言脉诀(一)浮脉(阳)(二)沉脉(阴)(三)迟脉(阴)(四)数脉(阳)(五)滑脉(阳中阴)(六)涩脉(阴)(七)虚脉(阴)(八)实脉(阳)(九)长脉(阳)(十)短脉(阴)(十一)洪脉(阳)(十二)微脉(阴)(十三)紧脉(阳)(十四)缓脉(阴)(十五)芤脉(阳。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的书,是歌诀形式,比较简单应该不需要注解。 内经比较大,你可以先看李中梓的《内经知要》。
七言脉诀 《濒湖脉学》中,首先介绍的是七言脉诀,它以七言的形式描述了脉象的特征。这些脉象可以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类:阳脉: 浮脉,象征着阳气充足,表现在脉搏浮于皮肤表面。阴脉: 沉脉,代表阴气深厚,脉象沉实于体内。接下来是阴性的其他脉象:迟脉,反映阴气过重或气血不足。
《濒湖脉学》歌诀辑录七言脉诀四言举要濒湖脉学白话解七言脉诀白话解(一)浮(阳)(二)沉(阴)(三)迟(阴)(四)数(阳)(五)滑(阳中阴)(六)涩(阴)(七)虚(阴)(八)实(阳)(九)长(阳)(十)短(阴)
整部书以韵文编写,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医界推崇,成为学习中医脉学的必备读物。然而,由于韵文形式的限制,其语言表达相对简洁,对于现代读者来说可能稍显晦涩。为了方便理解,20世纪60年代,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濒湖脉学白话解》一书,这部改编版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
濒湖脉诀白话解
濒湖脉诀白话解如下:《濒湖脉学(白话解)》作者李时珍,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其代表作有《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等。《濒湖脉学》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撷取明以前脉学之精华,载有二十七种脉。
濒湖指的是靠近湖泊或紧邻湖泊边缘处的地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受到湖泊的影响很大,也是湖泊保护和管理的重点区域。
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炮制,中医临床等。 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炮制,中医临床等。
《濒湖脉学白话解》,书中有李言闻(李时珍父亲)的四言决和李时珍的七言决,初学中医背七言决效果好,朗朗上口。易学易记。
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
濒湖脉学二十七脉歌诀如下:
【浮脉】
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 无力而浮是血虚。【沉脉】
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迟脉】
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症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数脉】
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滑脉】
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涩脉】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虚脉】
体状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实脉】
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1]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长脉】
体状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
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是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
【短脉】
体状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洪脉】
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份,升阳散火莫狐疑。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微脉】
体状诗:微脉轻微徶徶[2]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
【紧脉】
体状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缓脉】
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袅袅飐[3]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芤脉】
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边实须知内已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赤淋红痢漏崩中。
【弦脉】
体状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革脉】体状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牢脉】
体状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看。主病诗: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癫症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
【濡脉】
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弱脉】
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主病诗:弱病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藏,益气调营急早医。【散脉】
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 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胻胕[4]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细脉】
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主病诗: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伏脉】
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明。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畜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动脉】
体状诗: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
【促脉】
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主病诗: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结脉】
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
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代脉】
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主病诗: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