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是《三十六计》中第一套胜战计的第四计。原文: 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一柔。非常著名的案例是“陆逊胜蜀”。三国时期,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反对,带领蜀汉的千军万马长驱直入东吴境内,发誓要灭掉东吴,为关羽报仇。孙权得知消息后,几次求和不得,便派陆逊带兵前往迎战。
这个故事中,陆逊采用了以逸待劳的策略,在蜀军久攻不下、锐气衰退的时候,选择了反攻,取得了胜利。可以看出,以逸待劳是一种有效的战略,可以让你在战争中保持主动,避免过度消耗力量,同时也可以为你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机会。除了上面的例子,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古代战争中还有很多其他的运用。
枸邑”的地方。军阀隗嚣得到这个消息后,也命部将行巡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面对强敌,冯异对手下人说:“我们必须抢在敌人前面到达,以逸待劳。”于是他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在行巡之前到达了枸邑,使士兵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当行巡率兵到达时,脚跟未稳,冯异迅速出击,大获全胜。
以逸待劳的故事典故: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意思?关于以逸待劳的故事
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以逸待劳的意思: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出处《孙子·军争》。关于以逸待劳历史典故 汉光武帝刘秀刚建立东汉政权时,全国还未完全统一。公元30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
《以逸待劳》历史故事: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后投降四川称帝的公孙述,汉光武帝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冯异想进攻恂邑,隗嚣也率军进攻。
以逸待劳典故: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人迎战。
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历史故事: 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后投降四川称帝的公孙述,汉光武帝派冯异为征西大将军。冯异想进攻恂邑,隗嚣也率军进攻。
以逸待劳成语典故
冯异严密封锁的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以逸待劳的故事】 汉朝时期,大将军冯异派兵去攻打一座城池,另一个部队派出更多的兵力向这座城池进军,也想占领这座城池。
紧闭城门,偃旗息鼓,抢在行巡之前。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领兵冲出城来。刘秀大怒以逸待劳 [yǐ yì dài láo]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逸,吓得四下逃窜,就可以克敌制胜。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以逸待劳,讲述了西汉末期的一场战役。当时的陇甘军阀隗嚣背离了刘秀,投向了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对此怒不可遏,派遣军队攻打隗嚣,却遭遇了失败。不甘心的刘秀再次启用征西大将军冯异,命令他去占领枸邑,以防隗嚣占据有利位置。
三十六计以逸待劳是哪个战?陈璞之战
不是陈璞之战,是城濮之战。先说三十六计之以逸待劳。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是胜战计之一。以逸待劳的原型故事,不是战争,而是两个小儿杀狼。两个小孩各自抱着一窝狼崽中的一只,分别爬上两棵大树。然后拧打狼崽,狼崽惨叫把外出觅食的母狼引回来。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曹睿在诏书中所说的以逸待劳,意为作战时想采用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前来进攻,然后乘其疲惫,战而胜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际。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以逸待劳造句】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管仲通过内政和备战的实际例子,以及孙膑在马陵道的伏击、李牧以长期守备破敌的战例,都证实了以逸待劳的策略是制胜的法宝,关键在于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战国末期,秦国将领李信和王翦的故事就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众”。黄忠在定军山和曹将夏侯渊相遇,初战告捷。夏侯渊于是坚守山寨,不再出来交战,黄忠率领部队逼到定军山下。
以逸待劳历史故事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以逸待劳的意思
以逸待劳的意思: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释义】泛指让对方先行动,自己等待时机成熟时再行事。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出处】孙武《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造句:
1、我军应充分休息,然后以逸待劳,歼灭来犯之敌。
2、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3、此计让敌军忙于奔波,好让我军以逸待劳,将他们一举歼灭。
4、他以逸待劳故意耗损对方体力,诱使对方出拳,打在身上却完全无关痛痒。
5、而如果周日在主场对阵国王的话,那么马刺就能以逸待劳,等待小牛的造访。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意思:指作战的时候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来攻的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读音:yǐ yì dài láo
词性: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引证: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
例句
1、它讲求的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避实击虚,后发先至。
2、他采用以逸待劳的方法,等待最佳时机来临才采取行动。
3、这一场比赛的胜队将获得决赛权,和以逸待劳的我队争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