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观象台讲解?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北京古观象台,这座建于公元1442年(明正统七年)的天文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天文台之一。它起源于1279年(元十六年)的司天台,明朝时期在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扩建,成为皇家天文观测中心,配备了浑仪、简仪等先进仪器,并建有紫微殿等附属建筑。
登封古观象台由两大部分构成,即主体台身和石圭。台身采用砖石混合结构,其形状为方形,底部宽阔,顶部逐渐收窄,整体高度达到9.46米,约等于当时的4丈。如果算上台顶的小室,其总高度为12.62米,小室是在明朝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进行修缮时增设的,高3.16米。
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
北京古观象台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观测机构,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景山公园内。作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也有着许多值得打卡的景点。以下是一些不容错过的地方:古观象台建筑群:包括主楼、东西配殿和南门等建筑。
明朝时期,古观象台设天文仪器有: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
陶寺古观象台规模
陶寺古观象台的构造独特,其外部设计展现出古代天文观测的精密。最外圈的夯土墙,以圆心为中心,半径为25米,弧长达到38米,墙厚在1.5至2米之间,展现了古人的建筑技艺。第二道夯土墙则位于圆心22米处,弧长40米,墙宽窄不一,从1米至1.5米不等。
北京古观象台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天文博物馆,院内陈设着一系列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复制品,如明代的浑仪、元代的简仪和正方案。这些珍贵的铜制模型,反映了古代天文学的卓越成就。
元代观象台, 明初攻克北京时毁于战火,残存的天文仪器被运往南京保存。
北京古观象台,这座始建于明正统七年的天文台,见证了中国明清两代天文观测的历史。高约14米,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的台体上,曾设有8架清制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特色,还反映了西欧文艺复兴后的天文技术进步。
北京古观象台与天文馆不在一起。北京古观象台在东城区建国门大街,建国门地铁C出口,就在地铁站背后。
明朝时期,古观象台设有哪些天文仪器?
明朝时期,古观象台设天文仪器有: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
明代台上置有大型铜铸天文仪器浑天仪、简仪、浑象仪(天球仪)等,台下是紫微殿、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内置圭表、漏壶等仪器。
北京古观象台上保存着众多历史悠久的古天文仪器,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天文科技的发展。2. 玑横抚辰仪位于观象台北侧东端,重达5145千克,高达3.379米,由清朝皇帝下令按照中国传统浑仪结构于1754年制作完成。这架仪器曾被德国侵略者掠夺,1921年归还并重新安置。
陈列在古观象台顶端的清代的天文仪器有:1)玑横抚辰仪:陈列在北京古观象台北侧东端。仪重5145千克,仪高3。379米。
北京天文馆里的古台是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于世,在全球享有巨大声誉。
陶寺古观象台的简介
陶寺观象台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天文观测站,它的发现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录:
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治通鉴》中,有关于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建造了一座高达九丈的石碑,上面刻有许多天文观测的记录,这座石碑就是陶寺观象台的遗迹。
传承文物:历史上,陶寺观象台的一些文物和器具被保留了下来,如唐代“大衍历”和《天文图经》等,这些文物提供了陶寺观象台存在的证据。
遗址发掘: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家在山西省交城县的陶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陶寺观象台的遗迹,包括大型石碑、天文仪器和观测孔等。
综合以上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录,陶寺观象台的存在得到了确认。陶寺观象台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研究的重要场所,它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和科学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陶寺古观象台是2003年中国考古人员在山西尧都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它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弧长19.5米。从观测点通过土柱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确定季节、节气,安排农耕。考古队在原址复制模型进行模拟实测,从第二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第7个狭缝看到日出为春、秋分。古观象台遗址在今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镇境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举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筑功能及科学意义论证会”。来自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国家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天文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西安美术学院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5位天文学家基本肯定了该大型建筑为天文观测遗迹。但是考古学界仍有许多学者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