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宫灯介绍?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
长信宫灯是汉代的文物。长信宫灯是一件著名的汉代青铜灯具,得名于其在史书中的记载以及出土时的地点。该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反映了汉代灯具的独特风格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此灯的设计巧妙、结构精细,代表着古代人们对灯具艺术的理解和创新。
因为这个宫灯在长信宫使用过,所以就叫了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作为中国汉代的青铜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长信宫灯展示了古代汉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之一。
寓意是美轮美奂。 中国汉代青铜器。 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
长信宫灯,是什么朝代照明用具
长信宫灯是汉代的照明用具。长信宫灯是汉代手工艺品中的瑰宝,得名于汉朝皇室“长信宫”。它的制作非常精美,展现出了汉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特色。该宫灯不仅仅是一种照明工具,更是集实用与审美于一体的典型代表。长信宫灯的设计和构造独具匠心。
汉代长信宫灯背后三个秘密如下: 1. 杰出设计,三易其主:长信宫灯的设计将人和灯完美结合,其利用“虹吸原理”。
底如雁足,称“雁足灯”。有的圆盘下有三短足,盘边有把,自身铭文称为“行灯”。有的铸成人形、鸟形、兽形、树形等。
长信宫灯,指西汉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整体造型是一位掌灯跽坐的宫女,优雅端庄,通体鎏金,设计极具巧思,看似宫女一手执灯,一手挡风,实则是以袖口作为虹管吸收油烟,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得名于它曾经放置的窦太后所居的长信宫。
长信宫灯主要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长信宫灯主要的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
长信宫灯是西汉的。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西汉。《长信宫灯》,青铜制品,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西汉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盛之妻窦绾墓。这是一件通体鎏金的铜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汉代青铜鎏金灯。 长信宫灯,前172年铸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文物。
长信宫灯是哪个朝代的
是西汉时 《长信宫灯》,青铜制品,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西汉时期制作,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盛之妻窦绾墓。这是一件通体鎏金的铜灯,上面刻有“长信尚浴”等铭文共65字,所以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是西汉的。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 秦朝之后的 大一统王朝,共历十二帝,享国二百一十年,又称前汉,与东汉统称为汉朝。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汉昭帝继位后,霍光辅政,沿袭武帝晚年息兵养民的国策,恢复汉朝的国力。
长信宫灯是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妻子窦绾的陪葬物品。不过根据长信宫上的字样,推断长信宫灯最初应该是被陈放于窦太后的长信宫中的,后来窦太后将其赏赐给了刘胜窦绾夫妇。1968年在刘胜妻子窦绾的墓中出土。长信宫灯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5千克。
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长信宫灯是汉代的宫廷御用之物,具体年代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确定其属于西汉时期。这件宫灯的设计精巧独特,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制作的高超技艺。长信宫灯的历史背景 汉代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长信宫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之作,反映了当时宫廷文化的繁荣和工艺水平的发展。
长信宫灯是哪个朝代的
长信宫灯是西汉的。
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文物价值: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长信宫灯是西汉的。
西汉长信宫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西南约1.5公里的山崖上)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wǎn]墓中出土。
2010年作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展品展出。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的文艺价值
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
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