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本事诗十首(十首和夫妻分离的相思诗?)

十年一搏六月梦deg 古文典籍 12

苏曼殊的诗有哪些?

一首。其中《久欲南归罗浮不果……》和《游不忍池示仲兄》二首,可以确认为苏 曼殊的佚诗,诸家都已收录。但比较麻烦的是,在苏曼殊《本事诗》(十首)中,却出现了与陈独秀诗混淆不清的问题。这样,此有彼无,彼存此疑,就势必很难统一了。

【出处】 民国·苏曼殊《本事诗春雨》【鉴赏】 脚踩着芒鞋,手托着破钵,孤独地漂泊在无人相识的异乡路上;踏着满地的樱花不停地向前行走,不知究竟走过了几座桥。芒鞋:是草鞋。苏曼殊幼年即出家为僧,和尚外出脚多穿芒鞋、手托破钵沿途化缘。

1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无题四首》唐·李商隐2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十首·选二》清·苏曼殊3芍药樱花两斗新《浣溪沙·同上》宋·苏轼4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清水寺访大西上人》现代·老舍5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鸳鸯篇》唐·李德裕6樱花已熟酴醾放。

这是苏曼殊在1909年写的本事诗十首其中的第五首诗的首句 讲的是:一位有着桃色腮颜樱桃小口的美女坐着吹着笙 原文:本事诗十首 无量春愁无量恨,一时都向指尖鸣。我亦艰难多病日,那堪重听八云筝。丈室番茶手自煎,语深香冷涕潸然。生身阿母无情甚,为向摩耶问夙缘。

十首和夫妻分离的相思诗?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本事诗十首·选二 清代:苏曼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赏析 苏曼殊,中国近代一大奇才,广东香山(今中山)人。曾三次剃度为僧,又三次还俗。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徐俯《春游湖》: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陈端生《寄外》 29.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苏曼殊《本事诗》 30. 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出自近现代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悯农中量词?

苏曼殊《本事诗》 14.春种一( 粒 )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5.绕树三( 匝 ),无枝可依。

还给你大量的后悔的眼泪,只恨自己在没出家的时候遇到你。

丹砂漆盘盛井水,冷浸半坼山樱花。--《夜与原甫江家步归》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本事诗 十首》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谢新恩》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

佚名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40 欧阳修 玉楼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陈恭尹带没有芒字的诗,其他诗句有: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2.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苏曼殊的诗词《本事诗》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苏曼殊,中国近代一大奇才,作为对社会改良充满希望的热血青年,他时而激昂,西装革履,慷慨陈辞,为革命而振臂高呼;时而颓唐,身披僧衣,逃身禅坛,在青灯黄卷中寻找精神的安慰。这两首《本事诗》充分表现出了苏曼殊的浪漫才情和内心矛盾。下面就和 考 网一起来了解下这首诗词,欢迎阅读!

  《本事诗》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赏析

  柳无忌曾指出苏曼殊的《本事诗》十首都是他为其所钟爱的日本歌伎百助枫子所写,但苏曼殊的身世特别,又投身佛门,自知生死无常,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安顿和幸福的保障,故始终未能与百助结婚。此处所选的第一首诗就道出他内心的这种矛盾。“乌舍凌波肌似雪”是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说她步履轻盈如凌波仙子,其肌肤又如雪似玉;“亲持红叶索题诗”是指百助对他诗才的爱戴和一片深情,此处用“红叶题诗”的典故也暗示了百助有向他求婚的经历。然而,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了,心中苦衷不能尽道,虽然钟情百助,也只好对这美妙动人的少女加以婉拒了。诗的最后两句正透露出诗人的矛盾:泪本是有情之物,诗人偏把泪说成是无情;相逢是爱的开始,但却留下了恨的遗憾。诗人模仿唐人诗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改“未嫁”为“未剃”,一方面说明他内心深处真爱百助,另一方面又蕴含了无限的无奈与哀婉。

  第二首诗则寄寓了诗人的凄凉身世以及对前程充满彷徨迷惘的孤独感。“春雨楼头尺八箫”首先创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雨中境界:迷蒙细雨中诗人倚靠在日本民居的小楼上,正听着百助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竟引出诗人无尽的乡思。“春雨”既指现实中的春景又指箫声所吹曲名,一语双关。“何时归看浙江潮?”既指箫声引起他对故国的思念,亦可指他挂念着当时国内的革命思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则点出诗人自身的僧家身份,又暗含有诗人的凄楚身世。“踏过樱花第几桥!”则道出了生命的伤感和人生似梦的感谓。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苏曼殊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简介

  苏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县(今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苏曼殊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诗、文、小说、绘画无不精通。尤其以诗的影响,故有“诗僧”之称。他写过《无题诗三百首》,可惜已经失传。今存者一百零一首,绝大部分是七言绝句。

   扩展阅读:苏曼殊的才艺

  苏曼殊的小说也很闻名。他一生共写小说七种,其中《人鬼记》已散佚,流传下来的有《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泪记》(未完)、《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六种。另有《惨世界》一种,名为翻译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实则三分之二的篇幅出自苏曼殊的创作,所以也应算作苏曼殊的作品。苏曼殊又是我国近代较早的翻译家之一。他精通日文、梵文、英文、法文,除节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他还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编撰过《梵文典》、《初步梵文典》、《梵书摩多体文》、《埃及古教考》、《汉英辞典》、《英汉辞典》、《粤英辞典》等多种专著,不幸均已失传。据有人统计,苏曼殊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著述共达三十种以上,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了。

  苏曼殊作品所表现的基本思想,是同资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息息相通的,是为反帝反封建服务的。譬如,当1903年全国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拒俄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大论战的时候,苏曼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着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作者用战国时鲁仲连力主抗秦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悲愤心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他又发表了杂文《呜呼广东人》,对那些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洋奴买办之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同年发表的《惨世界》,则不但批判了清政府统治下的“悲惨世界”和数千年来的封建观念,而且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并主张用暴力手段*专制统治,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公道的新世界”。因而曾经受到了青年鲁迅的称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