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书学思想研究内容简介
对于阮元的书学思想形成,本书进行了严谨的辨析和考证,揭示了其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金石学和经学的深刻影响。这种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阮元个人学术历程的理解,也拓宽了书学研究的视角。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
wú xīng zá shī 吴兴杂诗 jiāo liú sì shuǐ bào chéng xié, sàn zuò qiān xī biàn wàn jiā.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毛诗正义》 《诗经》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之一,为当时由颁布的官书。
阮元的学术著作《儒林传稿》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清代学术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作为阮元的重要贡献之一,这本书不仅是清代官方首次对学术史进行系统整理的尝试,其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学术疑点。
《北碑南帖论》是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 《北碑南帖论》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将书法明确分为碑、帖两大流派。
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
和学海堂是阮元举办的两所著名书院。 学海堂书院,是清代道光时期的著名书院。
在乾嘉盛世这个历史时期,虽然涌现出众多知名人物,然而阮元相较于和砷、纪晓岚等名人,知名度稍显逊色。然而,阮元本人的经历却丰富且深远,他跨越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以卓越的政绩和深厚的学识著称。相比于和砷等人,阮元的道德文章更显高尚,他的学问广博而深邃,足以与纪晓岚相提并论。
阮元简介: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人,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主编《经籍篡诂》,为清代骈文大家,有“清代金石学复兴第一人”之称。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什么意思
译文 树立远大志向的时候要考虑自己的真实人格和脾气品性。读书的时候就必须要下足功夫。原文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籍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七子之一,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坛那是具有很大的地位的,而阮籍正是越南阮姓的始祖。
阮元是清朝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大臣,他历经乾隆爷、嘉庆帝、道光帝三朝皇帝,地位却屹立不倒。最为重要的是,这三朝的皇帝都非常地欣赏和重视他。在阮元生平简介中可以看到,阮元的一生几乎是平步青云,仕途非常的通畅。
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不是阮元的诗词。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遁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
阮元的人物年表
阮元
(1764~1849) 清代汉学家。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乾隆、嘉庆、道光间,历任浙江、河南、江西巡抚及漕运、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十八年(1838)以体仁阁大学士致仕。二十九年卒。谥文达。其学平实精详,所涉甚广,尤长于治经及文字训诂。身历乾嘉汉学鼎盛之时,敦崇经史之学,主持编刻图书,颇多提倡之力。乾隆末,参与编纂《石渠宝笈》,校勘《石经》。嘉庆间,先后在浙江建诂经精舍,在广东建学海堂,聘请名儒,培养人才。主持撰成《经籍纂诂》一百零六卷、《十三经校勘记》二百四十三卷,以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山东金石志》、《两浙金石志》等。又创编清史《儒林传》、《文苑传》及《畴人传》,重修《浙江通志》、《广东通志》。并购进四库未收古书一百数十部,每得一书,则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撰《提要》一篇。道光初,集清代前期诸家经说,汇为《皇清经解》一百八十余种,凡一千四百余卷。一时知名学者著述,多赖以刊行。自著为《揅经室集》。
乾隆二十九年(甲申)1764年 一岁正月二十日,生于扬州西门白瓦巷。父阮承信,字得中,号湘圃。母林氏。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 五岁母林氏始教识字。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 六岁 始就外傅,从三姑父贾天凝学。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年 八岁从师扬州名儒胡廷森。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 九岁移居扬州弥陀寺巷。从师乔书酉。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 十五岁始应童子试。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年 十七岁从师李晴山,即寓其家。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年 十八岁移居扬州古家巷。母林氏卒(1735年生,45岁)。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年 十九岁始究心于经学。始与淩廷堪为益友。乾隆四十八年(癸卯)1783年 二十岁迁居扬州罗湾。娶妻江氏。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 二十一岁入学仪征县学,第四名。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 二十二岁科试一等第一名(中秀才),补廪膳生员。江苏学政谢墉惊赏曰:“余前任在江苏得汪中,此次得阮某矣。”七月,淩廷堪将游京师,阮元放船扬州保障湖,于蜀冈之酒肆为其饯行。淩廷堪入京上书翁方纲举荐阮元。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 二十三岁二月,随谢墉出试镇江、金坛等地助阅卷事,后在太仓结识钱大昕、李赓芸。九月,乡试揭晓,中式第八名(中举人)。十月入京,结识王念孙、任大椿、邵晋涵。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年 二十四岁会试下第,留馆京师。著《考工记车制图解》成。女阮荃生。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年 二十六岁会试中式第二十八名(中进士)。主考官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王杰,礼部右侍郎铁保,工部右侍郎管干珍。殿试二甲第三名,赐进士出身。朝考钦取第九名,改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大教习为大学士和珅、吏部尚书彭文勤。充万寿盛典纂修官、国史馆武英殿纂修官。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年 二十七岁散馆,钦取一等第一名,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 二十八岁大考翰詹,乾隆亲擢一等第一名。升少詹事,奉旨南书房行走。修《石渠宝笈续编》。充《石经》校勘官。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 二十九岁女阮荃卒。妻江氏卒,族子阮常生过继为长子成服。作《王守仁手札册题跋》。乾隆五十八年(癸丑)1793年 三十岁《石渠宝笈续编》成。纳妾刘氏。七月二十三日,奉旨出任山东学政,送别前任学政翁方纲于石帆亭,在交接时翁方纲嘱其访拓《琅邪台秦篆》。《石渠宝笈续编序》,隶书。十月,按试曲阜,黄易访得《熹平残碑》,为其题跋。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年 三十一岁甲寅恩科乡试,礼部侍郎铁保为山东考官,抵济南,阮元与之相谈甚欢。于学署池上署积古斋,得诸拓本三百余件,较之《关中金石志》、《中州金石志》多至三倍。命青州廪膳生员段松苓访碑于各岳镇。始修《山左金石志》,与山东巡抚毕沅共商编纂事。是年,寻得琅邪台刻石,拓后分赠翁方纲、孙星衍、钱大昕等人。是年,书《古体诗》乾隆六十年(乙卯) 1795年 三十二岁九月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为王士祯书墓道碑。四月,所著《仪礼石经校勘记》刻成。八月,奉旨调任浙江学政。九月,毕沅为媒,聘孔璐华为阮元继室。十月二十三日,黄承吉、江藩、焦循、李斗在扬州虹桥净香园为阮元饯行,雨中泛游瘦西湖,奚冈绘《虹桥话旧图》记实。是年,赵魏在阮元幕中助其校订《山左金石志》等。嘉庆元年(丙辰)1796年 三十三岁正月,征刻《准海英灵集》,撰《小沧浪笔谈》。七月,修朱彝尊曝书亭。是年,作《曹岳竹垞图卷题跋》。嘉庆二年(丁巳) 1797年 三十四岁正月,始修《经籍纂诂》。始撰《畴人传》。夏六月,《七经孟子考文》刻成。闰六月,纳妾谢氏。八月上巳,兰亭修禊,同人赋诗。是年,摹刻天一阁拓北宋《石鼓文》,嵌于杭州府学明伦堂壁间。冬,《山左金石志》刻成。嘉庆三年(戊午)1798年 三十五岁正月,修《淮海英灵集》成。四月,辑《两浙輶轩录》成。六月,《曾子十篇注释》撰成。刻《小琅嬛仙馆叙录书三种》。八月,补授兵部右侍郎,后又调补礼部右侍郎。《经籍纂诂》书成。是年,作《乾嘉名人合书屏》。九月,解浙江学政任入都觐见,途经苏州,王昶邀其游虎丘。嘉庆四年(己未)1799年 三十六岁正月,兼兵部左侍郎。三月,调户部左侍郎。充经筵讲官。充己未科会试副总裁,总裁朱王圭属阮元一人批阅文策,论者谓得士如鸿博科,计209人,张惠言、陈寿祺、王引之、姚文田等均是此科所得。六月,《广陵诗事》撰成。七月,兼礼部左侍郎。九月,兼管国子监算学。十月,《畴人传》成。奉署浙江巡抚,成亲王永瑆、大学士刘墉等有诗文送行。十二月,《经籍纂诂》刻成,钱大昕、王引之作序。冬,为张叔未作《行书项圣谟题画诗轴》,洒金笺。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 三十七岁正月,奉谕实授浙江巡抚。四月,书《大禹陵庙碑》,隶书。六月,《定香亭笔谈》刻成。十一月,立阮氏宗祠于扬州公道桥旧里,亲书楹联三副,一为“鲁浙试文章,杜绝院棚关节;江湖种芦稻,筹开祭赡章程”,二为“文秉枢衡;武承嗣荫”,三为“恩传三锡;家衍千名”。是年,作《隶书屏》。是年,作《筹海诗册》。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 三十八岁正月,立诂经精舍,延请王昶、孙星衍主讲。陈鸿寿、张鉴均为讲学之士。《两浙防护录》撰成。四月,《经籍纂诂补遗》撰成。五月初九日,夫人生子阮凯。十二月二十七日,妾谢氏生子阮福。是年,《广陵诗事》刻成。夏六月,朱朗斋、陈鸿寿共同为阮元刊刻《两浙輶轩录》。是年,段玉裁在阮元幕中,主定《十三经校勘记》。嘉庆七年(壬戌)1802年 三十九岁正月,《浙江图考》撰成。刻《诂经精舍文集》。纳妾唐氏。三月,《宋王复斋钟鼎款识》摹刻成。隶书考释、题跋。七月,夫人生女阮安。九月,置西汉定陶鼎于镇江焦山。十一月,撰集《皇清碑版录》。凉秋月,书《砚铭》,隶书89字,首句为“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广东省博物馆藏。嘉庆八年(癸亥)1803年 四十岁正月,立宁海安澜书院。二月,为朱珪刻《知足斋集》。(阮元曾先后为钱辛楣、谢东壁、张皋闻、汪容甫、钱溉亭、刘端临、凌仲子、焦里堂等学者刻书数十种。)八月,子阮凯卒(1801年生,3岁)。是年,作《奚冈弢光庵设色花卉合卷题跋》。嘉庆九年(甲子)1804年 四十一岁正月,修《海塘志》成。五月,在杭州“苏公祠”边建“白公祠”,屠倬即席赋诗呈阮元,阮元书“白苏二公祠”匾额,并书联“但有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春,为山民待诏翰林作《行书七言联》。联为“叙出玉台徐孝穆,吟成渔具陆天随。”五月,刘氏生子阮祜。八月,《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刻成。九月,在扬州旧城文选楼北兴仁街建阮氏家庙,书《扬州阮氏家庙碑》九月,作《嘉禾图跋》。初冬,为郑乡年兄作《王学浩滦水联吟图卷题跋》,行书,二十六行。是年,为平原作《行书轴》,纸本。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 四十二岁正月,嘱元和何元锡修《两浙金石志》成,此稿后在粤删刻。闰六月二十五日,父阮承信卒于浙江官署(1734年生,72岁),阮元解职归扬州三年。(《阮公湘圃暨妻林太夫人合葬墓志铭》为孙星衍撰、梁山舟书。)七月初二日,孔夫人生子阮祎,后改名孔厚。十二月,隋文选楼在扬州落成,《揅经室集》有《扬州隋文选楼记》。两江总督铁保为书“隋文选楼”石额,今存扬州高旻寺中。伊秉绶为书漆联“七录旧家宗塾;六朝古巷选楼”。是年,伊秉绶为扬州府知府,与阮元颇多交往。(《揅经室四集》诗卷十《伊墨卿太守由闽赴都过南昌赋别》诗中有句:“洪都三日住,淮海十年情。”有自注云:“嘉庆乙丑,余丁忧回扬州,时墨卿同年为扬州太守,旋以忧去官。”)是年,《天发神谶碑》毁于火。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年 四十三岁因阮氏墓庐在“雷塘”,始署“雷塘庵主”,并自刻“雷塘庵主”小印。四月,重修《皇清碑版录》。六月,扬州太守伊秉绶嘱重刻石鼓十石于扬州府学。十月,撰《十三经校勘记》刻成。是年,与伊秉绶议编《扬州图经》、《扬州文粹》。是年,登甘泉山,于惠照寺台阶下得石,一石有“中殿第廿八”五字,一石有“第百册”三字,经与翁方纲、伊秉绶、江藩等人辩识,定为西汉厉王刘胥造宫殿用石,早于曲阜“五凤二年石”,伊秉绶将之运于扬州府学。是年,途经扬州二郎庙菜园,发现古井栏,考为南宋淳熙十年古井栏,后移至准提庵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年 四十四岁正月,编《瀛舟书记》成。在扬州雷塘寻出隋炀帝陵,亲为立石,并请扬州府知府伊秉绶书碑。是年,拓《周散氏南宫大盘》数本赠伊秉绶等人,并模铸两盘,极肖,一藏扬州府学,一藏阮氏家庙。同年,又摹刻《石鼓》于扬州府学明伦堂。是年,于扬州北郊古兴教寺南水塘中得八角石柱,考为唐杜佑题名故物,因原字泯灭,重书题名,移置寺前,以恢复旧观,并于石上题识。十月,入京,进《四库未收书六十种》。十一月,奉上谕补授兵部右侍郎。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年 四十五岁三月二十八日,抵杭州接印,再任浙江巡抚。是年,购得钱东壁所藏《西岳华山碑》四明本拓片。命阮亨、王豫编《续淮海英灵集》。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年 四十六岁九月,受浙江学政刘凤诰科场舞弊案牵连,革职。上谕曰:“……明系袒庇同年,阮元止知友谊,罔顾君恩,轻重倒置,不可不严行惩处,即著照部议革职。”长夏,命海盐吴厚生在杭州摹刻《兰亭》,归置扬州北门外古木兰院中,以还故迹。是年,属长州吴雪锋摹刻《西岳华山碑》四明本、《泰山刻石》及《天发神谶碑》于扬州北湖祠塾。同时将欧阳修书《华山碑跋》补刻于四明本所缺百字空处。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年 四十七岁正月,自编《十三经经郛》。四月,奉旨补授翰林院侍讲。九月,充署日讲起居注官。十月,兼国史馆总辑,辑《儒林传》。《畴人传》写定。正月,金正喜造访阮元,阮元以为“非常英物”,延请他至泰华双碑之馆,以稀代名茶龙团胜雪款待,并观赏了《华山庙碑》及《唐贞观造像铜碑》等。二月一日,阮元、朱鹤年、李鼎元、翁树昆、刘华东、李林松等在法源寺为金正喜设宴饯行。是年,携《西岳华山碑》四明本至京师,装裱成轴,在桂香东少宰家借钩长垣本百字补于缺处并记以长诗,清明日,楷书作《西岳华山碑四明本跋》于衍圣公第中。夏,阮元以四明本与长垣本相较。冬十月廿一日,又与关中本相较,此时又以三本聚于城南龙泉寺,较读竟日。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年 四十八岁上巳日,应朱鹤年邀请,与翁方纲等游拈花寺,用《天发神谶碑》体重题“元万柳堂”匾额。四月,《十三经经郛》编成,未刻。六月,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成。又编《四库未收百种书提要》成。七月,奉旨补授詹事府少詹事。撰《南北书派论》。十二月,奉旨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谕云:“尔于刘凤诰事不过失察,尚非有心狥隐。”是年,作《西岳华山庙碑长垣本摹记跋》,跋云:“四明全碑搨本碑额题名如上式,苏斋所摹未全,大和三年、四年李德裕两至碑下,与新旧唐书《卫公年谱》、《卫公献替记》皆合。海内华山碑三本,商印本最前,故四明本次之,山史本又次之,皆缺百字矣,阮元摹记。(又记)华阴令裴骨直是骨字,并非偏旁半缺也,全碑共二十二行,篆额占地约五行,居中略偏于左,前空十行,后空七行。”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 四十九岁五月,补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八月,补授漕运总督。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年 五十岁正月,议设焦山书藏,以《瘗鹤铭》“相此胎禽”等74字编号。作《焦山书藏记》,并书匾额。正月二十日,林则徐过宝应拜见阮元,交陈寿祺信,并长谈。谷雨,为瑾斋作《行书京邸看花诗》。是年,再题兴教寺唐八角石柱。是年,从宋芝山处购得《齐侯罍》。是年,以《华山碑》长垣本多出之字,补四明本泐残之缺,以墨线圈出,画成碑图。《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刊成,江藩为之序。梁章钜谒阮元于淮上,获观《华山碑》四明本。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年 五十一岁闰二月,《全唐文》辑成,阮元为总阅官。春三月,钱泳至淮阴谒阮元,得见《南北书派论》。八月,调任江西巡抚。十月,赏加太子少保衔。季冬,嘱朱为弼辨识《齐侯罍》。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年 五十二岁二月,刻《宋本十三经注疏》,次年刻成,全书涉及“校”字者,皆作“挍”(缺笔,以避明熹宗朱由校之讳)。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年 五十三岁八月十七日,任河南巡抚。十一月十三日,补授湖广总督。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年 五十四岁正月,至汉阳,接任湖广总督。十月,至广州,接任两广总督。十二月,奏建大黄窖、大虎山炮台。春,过当阳县玉泉寺,得见隋铁镬字,并搨之。是年,赵魏将自己两年前所得江立藏《金石录》让售给阮元,阮元遂以“金石录十卷人家”名书斋,并刻有此收藏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年 五十五岁十一月,始修《广东通志》。是年,作《行书七律诗轴》,洒金笺。——上海博物馆藏。《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第三册著录。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年 五十六岁三月,作《唐魏栖梧书善才寺碑跋》,行书。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年 五十七岁三月,创办学海堂。手书“学海堂”三字匾悬于城西文澜书院。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 五十八岁春,作《摹朱珪篆书十言联》。联为:“学如逆水行舟稍纵即逝,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追。”七月,《江苏诗征》刻成。八月初二日,女阮安卒(1802年生,20岁)。是年,作《黄钺补图王泽小像卷题跋》。道光二年(壬午)1822年 五十九岁三月,《广东通志》成。六月,归扬州。道光三年(癸未)1823年 六十岁正月,六十寿辰作《竹林茶隐图》。《揅经室集》四十卷刻成。龚自珍撰《阮尚书年谱第一序》。是年,在广州购得端州巨形砚材,刻成亲王诒晋斋所藏《华山碑》长垣本未缺之字,置扬州公道祠塾,以补四明本之阙。道光四年(甲申)1824年 六十一岁九月,以家藏《汉西岳华山庙碑》摹本寄陕西钱恬斋,摹刻于西岳庙中。十二月,新建学海堂成。仿《天发神谶碑》书“学海堂”堂中匾额。《学海堂初集序》书丹刻石,嵌于学海堂壁。——《雷塘庵主弟子记》卷六著录。道光五年(乙酉)1825年 六十二岁三月,撰《文韵说》。夏,主辑《皇清经解》(又名《学海堂经解》)。道光六年(丙戌)1826年 六十三岁九月,任云贵总督。夏,赴任云南途中,为范素庵医生作《行书五言诗轴》。是年,携《华山庙碑》四明本至云南落水致霉,因雇滇工再装。是年,在云南陆凉访得《爨龙颜碑》。是年,作《爨龙颜碑跋》。跋云:“此碑文体书法皆汉晋正传,求之北地亦不可多得,乃云南第一古石,其永宝护之。”是年前后,为金陵甘氏作《永和右军砖拓本跋》,由滇寄还,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 六十四岁二月,著《塔性说》。九月十九日,在云南大理见到王昶《金石萃编》所载的《南诏德化碑》,赋诗一首:“文章与书法,确是唐贤派。上溯东爨碑,古法尚不坏。”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 六十五岁秋,指导其子阮福撰《滇南金石录》成。除夕,于京师寓所再观《华山庙碑》长垣本。道光九年(己丑)1829年 六十六岁九月,《皇清经解》在粤东刻成。版藏于学海堂中印刷通行。是年,作《秋祭东园斋居诗四十韵行书卷》。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年 六十九岁九月,升协办大学士,仍留云贵总督任。十二月,孔夫人卒于云南督署。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年 七十岁道光赏七十寿辰,御笔书“亮功锡祜”四字匾。三月,充会试副总裁,得士222名。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 七十一岁与汤金钊、梁章钜过华山,入西岳庙读碑,并于钱宝甫摹刻《华山碑》题刻。《石画记》四卷撰成。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 七十二岁三月,著充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兵部。是年,《云南通志稿》修成刊行。是年,入都,以云南石画《孤山梅石图》赠林则徐,林有谢简。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年 七十三岁与龚自珍、何绍基、梁章钜等切磋金石文字。充经筵讲官、殿试读卷官,教习庶吉士。五月,为梁章钜所购《西岳华山碑》华阴本题跋于节性斋。夏六月,为梁章钜《退庵随笔》题签、作序。是年,作《虞集真书刘垓神道碑卷题跋》。是年,为小亭世兄作《行书轴》,署款“阮元时年七十有三”。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年 七十四岁是年,在京师晤吕佺孙,为其作《毗陵吕氏古砖拓本跋》,再次否定《兰亭》为王羲之所书的可能性。是年,为慎甫四弟作《行草横幅》。高九寸七分,阔二尺九寸六分。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年 七十五岁五月,上谕著准阮元以大学士致仕。八月,奏请回籍,晋加太子太保衔。其间,何绍基有《送仪征阮宫太保相国师予告归里叙》为其送行。十月,归扬州,回大东门福寿庭宅,谨守上谕“怡志林泉”,始署“怡志老人”。是年,作《隶书七言联》,洒金笺。是年,作《项圣谟山水册题跋》。是年,为仲嘉二弟作《珠湖渔隐图题跋》,行书,二十三行。是年,作《齐侯罍歌卷》,行书。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 七十六岁正月,建“南万柳堂”成。五月十九日,与六舟居士游扬州瘦西湖。为六舟居士(达受)藏《唐怀素小草千文》题篆书额及行书跋。六月,龚自珍弃官离京,在扬州与阮元相交甚密。十一月,考跋隋大业当阳县玉泉山寺铁炉字。是年,书翰页。是年,作《王学浩山水册题跋》。是年,《揅经室续集》十一卷成。是年,在扬州公道桥珠湖草堂之侧,掘出宋菱花铜镜及绍定六年砖。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 七十七岁清和月,作《行书七言联》,联为:“铁石梅花清气概,山川香草自风流。”十月十三日,作《为青藜馆刘恭人五十寿九言联》,联为:“泰华写峰,寿馆双碑色;诗书教子,燕山五桂香。”是年,作《行书七言联》,钤印:“节性斋老人”、“万柳堂”。是年,书《清人手札册》。钤印:“怡志林泉”。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年 七十八岁二月,《雷塘庵主弟子记》七卷刊成。是年,作《行书求是居格言轴》,绢本。是年,作《为包景维书七言联》,联为“古籍待刊三十载,旧闻新见一千年。”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 七十九岁正月,命阮亨汇刻《文选楼丛书》。夏,居扬州公道桥别业,为芜湖太守王泽手书一联为赠:“百岁老人谈旧事;一庭新绿煮春茶”。是年,作《黄庭坚行书小子相嫩书帖题跋》,钤印“壬寅”。是年,阮元在扬州文选楼设宴款待钱泳、梁章钜,时有“三老一堂,摩挲三代法物”之趣谈。游扬州康山,得江春旧藏“流云槎”,上有赵宧光草篆“流云”二字,并有董其昌、陈继儒题字,阮元署“节性老人”款,现藏故宫博物院。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年 八十岁正月二十日,作《梅花图》,署款“癸卯正月二十日,荣隐竟日,在道桥别业爱吾草庐,时梅花开,池水冰泮,与敬斋、慎斋两弟俱,节性老人阮元写。”钤印“亮功锡祜”。书《寿字轴》,钤印:“颐性延龄”、“太子太保”、“癸卯年政八十”、。在爱吾草庐题《竹林茶隐图卷》。三月初三,阮元携子阮福赴道桥扫墓未归,是夜,福寿庭宅毁于火。八月,迁居扬州徐凝门康山之右。是年,书《寿字轴》,钤印:“太子太保”、“颐性延龄”。是年,书《寿字轴》,篆书,钤印:“颐性延龄”、“怡志林泉”、“白乐天正月廿日生我与之同”、“癸卯年政八十”。是年,为春腴观察公祖作《隶书八言联》,联为“含和履中驾福乘喜,年丰岁熟政乐民仁。”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年 八十二岁八月中秋,为瑞官表外孙书纨扇。书扇云:“有唐三百年,扬州廿四桥,繁华甲天下,其饮食奢侈可知。扬州府杨行密、毕师铎等争战不定,城无食,斗米值五十缗。军掠人入市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豕,然讫无哭声,血流满市,此多年积孽之劫也。壬寅,余居道桥节性斋,王瑞官亦来住,方十岁,邻有屠,日日五更杀声甚恶,瑞官恶之,从此不食肉。瑞官乃王春涯观察之孙瑞麟也。生有善根,宜遂其善。”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 八十三岁六月,晋加太傅衔。重赴鹿鸣宴。是年,梁章钜携其所藏鲜于枢《扬州诗四十韵卷》访阮元,阮元嘱人摹刻于石,嵌于扬州瘦西湖畔邗上农桑之亭壁。是年,作《耄年自述卷》,行书。钤印:“阮伯元氏”、“亮功锡祜”、“湖光山色阮公楼”。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年 八十四岁是年,为从弟阮先《扬州北湖续志》、阮充《北湖竹枝词》作序。是年,作《吴锡麒手写诗稿卷题跋》。钤印:“太傅”、“癸卯年政八十”。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年 八十五岁秋仲八月,作《隶书十八言联》。联为“左传云养福,书范之福,身其康,养者以之;礼记曰期颐,易卦之颐,口自实,期焉而已。”署款:“道光戊申秋仲八月,颐性老人书于林泉。”是年,作《隶书十二言联》。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 八十六岁十月十三日,卒于扬州康山私宅。